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回复: 0

千雕万凿求精细

发表于 昨天 16:0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编者按
  中国传统音乐之美,往往能触及人们心底的柔软,而一把把承载这份情感的传统乐器,则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精粹。
  今天,我们走近古琴、箜篌、箫笛、芦笙等传统乐器的制作人,看他们如何用技艺鸣发美妙佳音,再现国风古韵的灿烂辉煌。
  光明日报记者 安胜蓝
  走进位于云南昭通威信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熊永忠的工作室,墙上挂满了大小尺寸不同、色彩纹饰各异的芦笙,仿佛走进了芦笙博物馆。熊永忠正拿着刻刀,坐在竹凳上雕刻笙斗。他笑着说:“这些都是周边乡镇为了年底花山节的庆祝活动找我定制的芦笙,得赶在节前交付。”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 熊永忠
  芦笙是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乐器。从17岁开始制作芦笙至今,40多年来,熊永忠用巧手和匠心,守护着“笙声”不息。
周艺珣 绘
  一把芦笙,由底部的笙斗、笙管,以及簧片组成。在熊永忠眼里,这不是简单的零件拼接,而是要将大自然的声音精妙地封存在乐器之中。
  “笙斗的木料要选杉木,木质致密光滑; 笙管的竹料必须用竹节均匀、笔直的老苦竹,农历五月采竹,六月晾晒干,才能拿来制作,制成笙管才不易生虫,声音脆亮。”熊永忠介绍。
演奏传统乐器的音乐爱好者 资料图片
  对材料容不得马虎的熊永忠,对自己的手艺也是如此。影响一把芦笙音质的关键,是密封和簧片。笙斗的开孔需与笙管契合,拼接处极易漏气,容易造成共鸣不佳、吹奏费劲。他边修孔边试配,用桦槁树皮箍紧接缝,再涂桐油防腐密封。制作簧片时,需将铜合金加工至0.1毫米精准厚度,簧舌与簧筐间距仅发丝宽,薄厚偏差直接影响音质。他探索出在铜料中按比例掺入铅来提升铜簧弹性的办法,并反复锻打、刮磨、调试。
  千雕万凿、千锤百炼,方成就清越笙音。熊永忠拿起一把芦笙吹奏,高音明亮悦耳,低音柔和沉稳,和谐的共鸣从他指下流淌而出。
演奏传统乐器的音乐爱好者 资料图片
  认识熊永忠的人都说,他对芦笙“太执着”,不仅是对工艺的精益求精,更是对芦笙传承的孜孜不倦。全国各地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拜师,他毫无保留地传授手艺,希望人们将芦笙和芦笙文化传播出去。
  铜簧锻心,木斗承情。熊永忠表示,一把芦笙里,有铜簧锻打时的清脆回响,有竹节蕴藏的山风林啸。“我最大的念想,就是把芦笙制作技艺一代代传下去,把民族文化一代代传下去。”他说。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6日 08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