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郭翠玲,80后,2019年起担任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白庙子镇喜峰寨村的党支部书记。
在短视频平台上,我有个名字叫“郭二玲”。目前,我每周直播一到两场,“带货”迁西板栗等家乡优质农产品,也基本保持每周三四次短视频更新,和大家聊村支书岗位上的酸甜苦辣、生活里的所思所感。2021年拍视频至今,我在全网已经有了80多万粉丝。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做短视频?很简单,就是让我们村“被看见”。
大学毕业在外闯荡后,带着对家乡的眷恋,我选择回乡。刚担任村支书时,村里的情况让人“两眼一黑”:作为移民搬迁村,喜峰寨村全村30多户,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可用于发展集体经济的资源几乎没有,村集体欠下不少外债。为了脱困,我东奔西跑找企业谈合作,奈何村子太小没存在感,屡屡碰壁。那时我就想,必须找个办法让别人认识、认可我们村。于是我想到了短视频。
最开始,我带着村里的老人拍搞笑段子。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样的拍法耗时耗力,收效一般。于是我转变思路,开始以个人口播为主。每天白天忙完村里的大事小情,晚上就琢磨文案、场景。第二天架起手机,很快就能拍好剪好。坚持了一年左右,我逐渐摸到了门道——“做自己”,不用刻意去演,只要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做事,分享最真实的村支书日常,就足以打动粉丝。现在我出去跑项目,对方经常能认出我:“你不就是那个喜峰寨村的郭二玲吗?”而且,他们能从视频里看出来:我们村真的想发展,也有能力把事办成。越来越多合作项目就这么谈成了。
这一阶段,我还只是抱着给村子宣传的想法。随着账号粉丝增加、流量越来越大,我发现自己能做的越来越多。
我们村,家家户户种板栗,个大皮薄,品质很好;可板栗不易保存,下树后必须尽快卖出去。过去靠村民自己运到市场卖,收益并不高。现在,我们和本地企业建立了村企合作——他们看重我的带货能力,愿意加价收购我们村的板栗,由他们进行存储、打包、发货以及深加工;深加工环节,比如把生板栗加工成小包装的板栗仁,还能吸纳不少村民进工厂上班。毕竟,农作物成熟也就秋天一季,其他时间村民收入从哪来?过去得去外地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领工资了。
这几年,村子的变化很明显:村集体从欠债到有近二十万盈余,村民每户每年靠板栗至少增收2000元,路灯、自来水管道、防洪护坝等基础设施一项项完善,乡风民风越来越和谐融洽……我时常感叹:互联网打开的这扇窗,对我们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村的板栗卖出去了,我的流量还能帮上县里其他村。今年春天,我们启动了“走百村进万家”活动。我先和对方村支书联系好,看他们村有什么农产品要卖;因为村里一些老人出门不方便,我就直接开车上门“验货”。只要产品质量过关,我们就收走,在直播间挂上链接。不少人自家种了山楂、梨,用闲暇时间辛苦切好晒成果干。以往没有线上渠道,他们只能去马路边摆摊,车来车往危险不说,愿意停车购买农产品的人也越来越少。现在呢,只要我在直播间一吆喝,几十斤、几百斤可能就卖出去了。去年有村民靠家里的农产品,在我直播间纯收入一两千元!
这几年,不少人来找我“取经”,问我如何平衡村支书的职责和短视频创作。其实,平衡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难——近年来基层减负成效明显,各种报表、会议少了,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搞电商助农,给村民们干实事。
还有人问,互联网算法规则变化快,如何才能跟上节奏?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核心在于用自己真实的一面吸引粉丝。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名村支书,把村里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好,给村民带来看得见的好处,自然能得到线上线下的关注和支持。说到底,互联网只是工具,流量能给村子带来发展机遇,但决不能为了博流量无下限。
(作者为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白庙子镇喜峰寨村党支部书记,本报记者霍旻含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