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如何理解现代诗的起承转合(建议收藏)
来源 美文润疆
如何理解现代诗的“起承转合”
现代诗歌中是否存在“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其表现形式和运用方式与古典诗词有所不同,这触及古典诗歌理论与现代诗歌创作之间的核心联系与差异。
现代诗歌不再严格遵循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结构,但其内在的抒情逻辑和篇章布局中,依然能看到“起承转合”的演变与灵活运用。
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是一个严谨的线性结构:起(开头),点明主题,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承,指承接开头,加以渲染、铺陈,深化主题。转,是指转折,将诗意引向一个新的、更深或更广的层面,是全诗的高潮和关键。合,收束全诗,总结升华或留下余韵。
现代诗歌打破了这种严格的线性叙事,更注重意象的跳跃、情感的流动和内在的节奏,其“起承转合”更像是一种情感或思维的演进逻辑,而非形式上的固定段落。
现代诗歌如何设置“起承转合”?
起(确立诗的“场域”):通常以一个强烈的意象、一个场景、一个疑问或一种情绪开端。目的是迅速将读者带入诗歌所创造的独特世界中,避免古典“起”的平铺直叙。
承(深化与展开):对开端的意象或情境进行发展、细化、补充。可能是描绘更多细节,也可能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核心意象。这里的“承”不一定是顺承,也可能是情感的积蓄,为接下来的“转”做准备。
转(飞跃与核心):这是现代诗歌的灵魂所在。它可能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意象转换、一个哲理性的升华、一次情感的爆发或一个视角的突变,将诗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转”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一首诗的深度和独特性。
合(收束与开放):现代诗歌很少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合)。它的“合”经常表现为情绪的沉淀、意象的回响或一个开放性的结尾。可能回到开头的意象但赋予其新的意义,也可能将问题抛给读者,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图片
例如:郑愁予《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首诗的“起”(确立场域):“我打江南走过 /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开篇即交代了叙事者(我)和核心场景(江南),并用一个极其优美的比喻“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奠定了全诗哀婉、惆怅的基调。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起”,瞬间营造出时空感和情绪氛围。
承(渲染与深化):“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这一段全力渲染和深化“等待”的主题。通过一系列意象(东风、柳絮、城、街道、春帷、窗扉)的叠加,将“你”的寂寞、封闭和期待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是情感的积蓄阶段,将“起”部的情绪不断加浓加深。
转(关键的飞跃):“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这是全诗的诗眼,是石破天惊的一笔。前面的所有铺垫(寂寞的等待)都是为了迎接这个“马蹄声”。一个“美丽的错误”,将希望与失望、相遇与错过的矛盾瞬间统一起来,产生巨大的情感张力。从“等待”到“错误”的出现,完成意义上的巨大转折。
合(开放性的收束):“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个结尾明确地回答了“转折”带来的悬念,宣告故事的结局。但它并非封闭的,那个省略号(……)充满了无尽的怅惘与余韵。声音消失了,故事结束了,但情感却在读者心中持续回荡。这正是一种现代式的、开放性的“合”。
图片
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更短,但其内在逻辑依然清晰。起:“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确立一个具体画面和人物。承:“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承接上句,转换视角,揭示了相对性关系。转:“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空间和时间都发生了转换(从白天到夜晚,从桥到窗),将意境推向更富诗意的哲理层面。合:“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最终收束,点明核心哲理:万物互相关联,互为依存。你既是主体也是客体。这个“合”是一个完美的哲理升华。
现代诗歌的“起承转合”不再是外在的格式要求,而是内化为一种构思诗歌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推进的节奏。优秀的现代诗人在创作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安排这种情感的起伏、意象的转换和思想的递进。
对于读者而言,用“起承转合”的眼光去赏析现代诗,有助于更清晰地把握一首诗的情感脉络和结构匠心,理解诗人如何一步步将我们引向动人心魄的诗意核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