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李振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县域普通高中(简称“县中”)是连接城乡、促进教育公平、服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键枢纽。然而,受城镇化加速、区域发展不均衡及“超级中学”虹吸效应等多重因素影响,一些地区出现“县中困境”,亟须通过系统性科学统筹,引领县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统筹规划学校布局,适应人口动态变化趋势 首先,精准测算学龄人口的未来变动是科学规划的基石。由于生育政策调整、城镇化加速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学龄人口规模与城乡分布已发生重大改变。精准的量化分析,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清晰的数据支撑,避免因误判人口趋势而导致教育资源错配。 其次,规划必须区分人口增长与收缩区域,实施差异化应对策略。对于人口持续流入、学位需求刚性增长的地区,学校建设应注重扩大增量,通过新建、改扩建校舍,合理保障学位供给。对于人口流出、生源持续萎缩的地区,规划的重点则应转向盘活存量资源,将有限的财政资源集中用于改善现有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再次,要把握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的关系,使当前的建设能够应对长远挑战。人口变化既有因政策调整带来的短期高峰,也有出生率持续走低和老龄化带来的长期下降趋势。因此,学校建设不应只着眼于解决眼前的学位缺口,更要具备长远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统筹经费分担比例,保障县中建设发展需求 长期以来,“以县为主”的财政管理体制容易导致县中经费投入不足、发展后劲乏力。多数县级财政在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项目后,留给高中教育的“蛋糕”不足,导致县中在标准化建设、教师待遇、新高考改革、硬件投入等方面捉襟见肘。 从根本上解决经费难题,需要重构经费保障机制,提升统筹层级,建立中央、省、市、县权责清晰、分担合理的多级投入体系。省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全省统一的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重点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中倾斜,确保“底线公平”。市级政府应承担起市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责任,统筹市直高中与县中的发展,在项目资金、专项经费的分配上,打破行政壁垒,一体化规划,防止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几所城区名校。 经费的分配必须与县中的实际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当前,县中发展的核心需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补齐短板,完成校舍、功能教室、实验设备等标准化建设,满足基本的办学要求;二是适应改革需要,为新高考背景下的选课走班提供充足的教室空间与软硬件支持;三是稳定队伍,切实提高教师薪酬待遇,使其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增强县中岗位的吸引力。因此,新增的教育经费应设立专项,明确用途,精准投入上述关键领域,改变过去“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方式,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用在“刀刃”上。 统筹配置教师与教研资源,提升学校发展质量 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县中振兴的根本保障。 首先,要建立市域统筹的师资流动与支援体系。市级教育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组团式”帮扶的长效机制,组织城区优质学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团队,以学科为单位,对薄弱县中进行深度托管与对口支援。同时,创新教师招聘与管理制度,在给予县中更多用人自主权的基础上,探索“县管校聘”模式,并与地方师范院校合作开展本土化定向培养,从源头上吸引和留住对家乡有深厚情感的优秀人才,增强教师队伍的地域融入感和稳定性。 其次,要构建城乡联动的教研共同体以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教研能力弱是制约县中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为此,应构建市、县、校三级联动的教研网络。可在市级层面成立由名师引领的学科基地,在县级层面组建负责具体指导的中心教研组,深入学校推门听课,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精准传导至一线课堂。 再次,要以数字化手段穿透时空壁垒,实现优质智力资源的普惠共享。一方面,要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立区域性的网络教研共同体,让县中教师能够便捷地参与高水平的集体备课与专题研讨。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差异化推广应用模式。对条件成熟的学校,可大力发展“双师课堂”,实现与名校实时互动教学;对基础较弱的学校,则应侧重建设优质的微课与教学案例资源库,辅以线上答疑,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获得持续的专业滋养与支持。 统筹学校发展定位,构建特色化办学格局 在应试竞争的压力下,县中容易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办学模式趋同,缺乏个性和特色,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科学统筹不仅要规划学校的地理分布,更要引导学校进行发展定位的战略分工,在县域内构建相互补充、错位发展的特色化办学新格局。 市、县教育部门应鼓励和支持各高中依据自身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师资优势和县域产业特色,找准自身发展定位。一个县域内的几所高中不必在同一座“独木桥”上竞争,可以形成“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局面。例如,依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以打造一所人文特色鲜明的高中;结合当地的体育传统,可以发展一所体艺见长的高中;对接县域的现代农业或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探索科技教育或普职融通的特色路径。 通过差异化定位,不仅可以避免恶性竞争,还能为县域内的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选择路径和成才机会。 统筹学校评价体系,树立高质量育人导向 “唯分数、唯升学”的单一评价体系是县中教育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它迫使学校陷入同质化的应试竞争,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让起点较低的县中在与城市高中的比较中备受挫折。要激发县中的内在活力,必须改革评价方法,树立科学的高质量育人导向。 改革的核心在于引入并确立“增值评价”的核心地位。增值评价关注学生高中三年间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幅度,而非仅仅看最终的高考绝对分数。这种评价方式对生源基础相对薄弱的县中更为公平,它能够科学衡量学校的育人能力和教师的真实贡献,让那些实现学生“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学校和教师获得应有的认可与激励。将增值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学校办学水平、评定教师绩效、分配教育资源的重要依据,能够有效引导县中从“掐尖”的生源焦虑转向对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深度关切,回归育人本位。 同时,要构建多样、多维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不应局限于学业成绩,还应涵盖学生品德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劳动实践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建设、学校文化特色等多个维度。通过重塑评价这根“指挥棒”,真正引导县中摆脱分数崇拜,迈向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之路,让学校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振兴县中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单兵突进。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从人口布局、资源配置、经费保障、教育评价、特色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科学统筹和精准施策。唯有如此,才能逐步破解“县中困境”,让县中重新承载县域家庭“望子成龙”的教育梦想。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8日 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