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专家视点】 扎根中国大地 服务区域发展 展现地方农业高校的担当作为 作者:陈永胜(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提出了“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等殷切希望。地方农业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的特殊使命,必须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将职责使命落实在立德树人、科研创新的行动中。 筑牢立德树人思想根基,确保正确办学方向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地方农业高校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其内化到学校治理和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文化艺术活动,覆盖广大师生,切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将“爱我中华”的种子植入心灵深处。 优化学科科研战略布局,提升服务贡献能力 对于地方农业高校而言,深刻领会和践行“国之大者”,就是要自觉将自身发展置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和推进,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展现担当作为。 强化战略引领,明确发展路径。地方农业高校要善于观大势、谋大局,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格局。在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结合自身办学传统和资源禀赋,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 优化调整学科布局,打造特色优势。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地方农业高校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而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自身在“农、牧、林、水、草、乳、沙”等领域的传统优势,构建与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对接的特色学科体系。要主动适应并服务区域承担的重大战略任务,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培育智慧农业、生物制造、农业资源与环境、食品营养与健康、乡村治理等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 创新科研组织模式,聚力关键攻关。面对国家种业振兴、耕地保护、生态安全、奶业振兴、乡村建设等重大需求,地方农业高校必须改变“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的科研模式,加强有组织科研。内蒙古农业大学近年来积极探索构建“1+1+N”(即一个国家级或省部级平台、一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多个交叉研究项目组)等新型科研组织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实现了科技创新与区域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有力推动了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建设人才集聚高地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地方农业高校必须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力破解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瓶颈问题。 加强思想引领,弘扬高尚师德。要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社情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持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深化机制改革,释放人才活力。要以破除“五唯”倾向为突破口,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激励全链条机制,更加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要根据办学实际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等,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搭建成长阶梯。要优化薪酬分配制度,使收入分配更加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注重精准培育,建强干部队伍。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健全干部培养选拔、管理监督、考核激励全链条机制。注重在重大任务、基层一线、艰苦复杂环境中培养锻炼干部,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畅通干部能上能下渠道,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撑腰鼓劲,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8日 1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