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记者视点】 成长成才不止一条路 作者:《青年说》观察员 王禹欣 一场关于成才观念的转变,正在青年群体中悄然发生。如果说,高校书桌曾让青年人趋之若鹜;那么,千行百业的技能岗位,如今已是青年人心向往之的施展才华和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 成长成才,从不只有一条路。 看那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赛场!无人机将水平误差控制在80厘米内、高度误差不超50厘米,同时精准完成植保喷洒作业;莜面大师手起面落,把普通面团塑造成飞鸟、花卉;口腔修复工艺技术借助数字化口扫设备、3D打印机,将原本需一周完成的义齿制作压缩至1天内完成,且误差精准控制在0.02毫米内……全国35支代表团的高手齐聚,焊花映着专注的脸庞,量具卡着精准的刻度,每个人都在操作中把技能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混凝土建筑赛项中,贵州交通技师学院学生冯茂涛和团队斩获团体金牌。“紧张又兴奋!”冯茂涛说,“紧张是因为害怕比赛过程中没有把握好操作细节,导致作品效果不佳;兴奋是因为我能代表贵州省站上国家级舞台,和高水平技能选手同台竞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一门技艺练到炉火纯青之境,不是靠机械重复就能实现的。它的秘诀藏于毫厘间反复打磨的耐心,浸于时光中沉淀的初心,成于日复一日的修行。 在冯茂涛看来,无论模板制作、钢筋绑扎还是混凝土浇筑,最关键的都是“对细节的把控能力”。基础技能没有“差不多就好”,唯靠“高精度高标准”。 “总有人觉得,干混凝土是‘不起眼的活’,但大赛的举办证明了,这个技能也能上全国舞台,也能被认可。”冯茂涛感慨道。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更多更高技能的传承者。 “有一次训练,我带学弟练习钢筋绑扎,他总绑不紧。我想起老师当初教我的绑扎技巧后,他很快也跟我学会了。”那一刻的快乐,让冯茂涛记忆犹新,“正是这种‘传递技能’的成就感,让我想以后当实训老师,既做项目,也带徒弟!” 赛场上的新赛项,紧跟人才培养新趋势,这显示了一种风向:要培养更多能干事、干成事的技能人才,就得跟着新质生产力的步伐走,把职业教育体系建得更完善,让校企合作更深入,让人才培养跟得上产业需求,才能让更多技能人才“冒”出来。 从比拼到育才,从展示到传承,这背后,是我国不断完善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地构建“产教评”一体化技能生态链,联动院校开展“订单班”培养,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技能学习选择。 未来,更要靠政策“搭梯子”、靠质量“强根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蔚然成风,让青年技能人才真正做到“一技在手,一生无忧”,实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梦想! 今年9月,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举行。大赛选手卢毅在参加水处理技术项目比赛。受访者供图 【青春如是】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水处理技术项目选手卢毅: 潜心求索一千天 光明日报记者 李家欣 早晨7点抵达实验室开始训练,晚上11点回宿舍总结得失——记者几次采访,卢毅无一次不身处这个看似单调的循环。他说,“这是一个立志成为大国工匠的人,必须历经的流程”。 2019年的夏天,16岁的卢毅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学一门技术,以后好找工作。”带着这个朴素的念头,他来到离家不远的河南化工技师学院。 然而身边人的成绩并不“朴素”。同校的师兄贺江涛,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夺得工业控制项目的铜牌。“技师学院出了世界第三!”这在当时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卢毅第一次体会到,学技术还有这么广阔的舞台。 少年当立志!要站在世界级的舞台上!坚韧不拔的少年出发了。 有一次,卢毅因突发高烧被隔离在宿舍。窗外的实训基地灯火通明,队员正在热火朝天地训练,他的焦虑和不甘如潮水般涌来。“本来就比其他队员晚训练四个月,现在又要耽误两周,我能赶上吗?”深夜,他在日记本上写下苦涩。 没有更多时间用来沮丧。第二天一早,他开始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白天刷题、背诵理论、整理笔记,将水处理技术的知识点都拆解消化;等到深夜队友休息后,他再请值班老师打开实训室的门,独自加练到凌晨。 14天后,他带着86页密密麻麻的笔记和32次单人实操记录重返训练场。教练翻看他的笔记时不禁动容:“这哪是笔记,分明是一个少年不放弃的信念!” 卢毅所参加的水处理技术项目,要求选手按照行业标准和规范对城市污水、工业废水水质进行分析,完成污水、废水处理厂工艺流程巡查、维修和故障排除。“一开始连最简单的电路图都看不懂。”他坦言,“只好从基础学起,一点点啃,追着集训队的老师请教。” 他也品尝过遗憾。“那是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我拿了水处理项目的全国第六,只差0.2分就可以进入世赛选拔。”他顿了顿,转而笑着说,“当时我消沉了一段时间,后来转念一想,我还有机会,应该更加刻苦备战下一届。” 于是,他开始了那个“早7晚11”的备赛循环,日复一日。 2025年9月,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上,卢毅如愿获得水处理技术项目金牌。他激动地在朋友圈里写道:“朝着目标已经奋斗了1000多个日夜。抬头向前,路漫漫仍将求索不止。” 他的教练这样评价他:“最打动人的是他那份永不服输的韧劲。从夜训、省赛突破,再到国赛夺金,他用行动践行了工匠精神。” 面对即将到来的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他显得格外沉静:“静下心去训练,一步一个脚印。” 今年9月,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举行。大赛选手在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比赛中。新华社发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CAD机械设计项目选手黄培杰: 二维之笔绘三维之姿 光明日报记者 殷泽昊 9月,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CAD机械设计项目比赛现场,选手黄培杰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计算机。突然,屏幕中图纸的一处结构比预想中多出一块。黄培杰不禁冒出冷汗。好在他很快镇定下来,找出设置错误的参数,解决了问题。 也许是受到这个失误的影响,他在比赛中遗憾地没有获得金牌,与冠军失之交臂。“可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了!”同行投来赞许的目光。 从对机械设计一无所知,到站在全国比赛领奖台,黄培杰花了5年时间。5年前,黄培杰刚刚初中毕业,来到浙江长兴技师学院学习数控加工。 回望在校学习时光,他总结道,坚持就是成功的秘诀。 让懵懂少年对技能成才心向往之的,是一张宣传页。刚上一年级,黄培杰看到CAD设计精英班的宣传语:“这里能把你画的每一条线,变成改变世界的力量。”“我能否拥有这种力量?”带着几分雄心,又带着几分忐忑,黄培杰报名了精英班的选拔。那天,从清晨的理论笔试到傍晚的实操画图,长线“作战”让他感到有些疲惫,但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录取名单公布时,他隐隐感觉到,CAD机械设计或许就是自己既擅长又热爱的领域。 与一般的机械设计手工画图不同,CAD机械设计是利用电脑软件进行三维建模,这种建模方式能模拟零件安装,以更高效率和精度进行复杂设计。但CAD机械设计对设计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储备要求更高。因此,找到目标只是千里之行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接踵而来。 闪烁的屏幕上,凌乱的线条和复杂的参数盘曲交结,曾不断“劝退”他。一个夏天,他面对一个异形零件,连续三天攻关却毫无进展。向导师请教后发现,原来是一处0.02毫米的瑕疵,导致后续建构的偏差越来越大。微小错误也能产生“蝴蝶效应”。“若是放在实际生产中,整台机器就出故障了。”正是这次经历,他意识到,CAD机械设计不是用计算机“画画图”这么简单,而是为造出实实在在的机械结构打基础,这才是“它改变世界的力量所在”。 谈起这次参加全国技能大赛,他坦言,一点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但实训室里的扎实训练让他有了坚实的底气。他认为比奖牌更大的收获,是认识上的飞跃:CAD机械设计不是把冰冷的线条组合起来,而是让想象力在数字世界生根发芽。 如今,黄培杰正在备战世界技能大赛,他和许多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和行业的技能高手一样,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热忱。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起点,却能在平凡中创造不凡;他们可能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却总能在休整后重新出发。 技能成才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把“想做好”的念头变成“做到更好”的行动。他们已是技能成才故事的主人公,也相信自己能书写更多这样的故事。 今年9月,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举行。大赛选手戴钰轩的直播画面。受访者供图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互联网营销项目选手戴钰轩: 钻直播的学问 光明日报记者 李丹阳 9月的郑州,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互联网营销赛项现场,北京选手戴钰轩进入最激烈的角逐环节。“3分钟,10万虚拟货币,现在开始竞价!”裁判的口令让气氛瞬间紧张。 这是互联网营销项目中的“关键词竞价”环节,32名选手在线竞拍,“抢”一个最便于消费者搜索、购买的商品词条。作为北京市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冠军主播,戴钰轩代表北京首次出战这项我国规格最高的职业技能赛事。 “家用除蚊灯”“静音除蚊灯”“立体可挂式”……戴钰轩一边凭经验筛选词条,一边迅速盘算成本。“投太多,后面推流资金就少;投太少,可能前功尽弃。”戴钰轩赛后回忆,这个环节最考验选手的数据分析和策略制定能力。而这,正是互联网营销师专业性的体现——不再是简单的直播带货,而是从市场分析、产品定位到推广策略的全流程把控。 今年38岁的戴钰轩,曾是电视购物频道资深主持人,如今转型为主播,去年开始接触职业技能竞赛。备赛阶段,第一次看到国赛模拟题面时,拥有十余年传媒电商经验的她却坦言“一头雾水”。 “很专!很细!以前觉得把产品讲清楚就行,现在要精通5大环节:前期策划、脚本设计、现场互动、产品讲解、数据复盘,把控‘全链路’。”她说,自己在直播环节游刃有余,但比赛要求的全流程能力让她不得不突破舒适区。 “互联网营销师是人社部认可的新职业,有着严格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戴钰轩说,行业内对资深主播的需求量很大,但开展直播业务的公司通常没有余力组织深入、细致的培训,全靠主播自行积累经验。去年她主动报名参赛,正是为了“看看自己能不能跟上国家要求、跟上时代”。而通过参赛,她更加理解了这个职业的专业内涵——不仅要懂营销,还要熟悉法律法规、讲职业操守。 在连续三天的比赛中,实战经验丰富的戴钰轩展现了独特优势。特别是直播环节,她抽到徽砚和毛笔产品后从容带货,将产品特色与文化内涵巧妙融合,还不忘与模拟留言自然互动。赛后,多位裁判称赞她的直播“轻松自然、有渲染力”,一看就是“专业的实战派”。 比赛已经结束,但戴钰轩的互联网营销师之路还在继续。回到工作岗位,她将比赛中学到的全流程思维应用于日常选品与复盘。在她看来,这场比赛不仅是个人的竞技,更是整个行业专业化进程的缩影。 “期待互联网营销师这个职业能够更加规范,让更多专业的人发挥才能。”戴钰轩说。 (本期选题支持 邱 玥)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8日 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