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回复: 0

胜利油田打造海上应急救援体系—— 渤海湾里,“钢铁船队”筑起“安全长城”

发表于 昨天 18:1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山东工人报》(2025年10月27日 第A3版)
  本报通讯员 杨珂 于佳 崔舰亭
  渤海湾的海面上,五艘“胜利”号守护船分列埕北、新北工区,将5海里、半小时“救援圈”牢牢锁进浪花。
  “按照油田要求,我们构建快速应急响应‘救援圈’,合理做好应急保障。”胜利油田海洋石油船舶中心经理李鹏展说。
  1994年以来,海洋石油船舶中心已把309次重大抢险写进履历,把1043条生命、141艘遇险船舶从风浪里抢回,成了连接海上平台和陆地的“移动桥梁”,有了这支队伍,一座座海上平台不再是孤岛。
流动的“安全长城”
  2021年7月,巴拿马籍货船“义海”轮与利比里亚籍油船“交响乐”轮发生碰撞,货油染黑海面。
  “胜利505”“胜利503”“胜利212”三艘清污船顶着风浪布放围油栏,把油污集中在可控水域,经历几十个小时奋战,艰难完成海上救援。
  面对山东省人民政府向中国石化发来的感谢信,海洋石油船舶中心海洋应急总监丁勇说:“这只是平常的一天。”
  翻开泛黄的航海日志,1975年4月26日的记录格外醒目:两艘改装炮艇载着4名船员首航渤海湾,开启了胜利油田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征程。随着海上作业规模扩大,1997年海洋应急中心应运而生,隶属海洋石油船舶中心。
  海洋石油船舶中心成立以来,承担着保障支持胜利海上油田安全生产、清洁生产和绿色发展的重任。海上的人,习惯把船叫“流动的陆地”,把每一次起锚当作一次出征。
全天候守候
  凌晨两点,东营港灯火通明。海洋石油船舶中心新应急指挥大厅,电子屏上闪烁的红点像极了“心跳”。每一点,都是一座平台和一条船舶,这也是生产运行指挥人员睡不着的原因。
  生产指挥中心经理杨海滨说,中心已建立完善的海上溢油应急、海上搜救、应急消防、气象灾害防抗等应急体系和“陆海空”立体联动机制。
  创业初期,这支队伍只有4名船员、2艘退役的旧炮艇,首航50年后,如今已拥有1100余人,更有14艘守护船、6艘环保船、6艘冲锋舟、3台全地形抢险车随时待命;14座码头、3座龙口码头全年不熄灯。
  拖带、吊装、救援、破冰……船舶人把责任和使命写成浪花的形状,也把“全天候”三个字写进生物钟。
  平日多练,“战”时不慌
  7月3日,警报骤响,演习开始。“胜利265”船迅速出发,拖带失控船舶、布设围栏、转移10名被困人员,一连串动作在30分钟内完成。
  “演习就是打仗。”站在船舶的后甲板上,手持对讲机的海洋应急中心经理薛玉龙说,平日多练,战时不慌。
  军事化管理、常态化训练、实战化演练、及时化响应,被写进船员的肌肉记忆。队员的作训服和救生衣挂在床头,鞋带永远只系到一半;装备24小时热备,一声令下即可切换“战斗模式”。
  他们曾与韩方船只并肩完成中韩海上溢油应急联合演习,为奥帆赛筑起看不见的安全屏障,在埕北油田与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举行联合演练……
  如今,山东省海上东营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东营市海上应急救援中心中石化胜利油田应急救援基地等相继在此落户。
  “只要油田有令,我们就能 ‘拉得出、冲得上、救得下、打得赢’。”海洋船舶中心党委书记臧运玉说,这就是一代代船舶人留下的好传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