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记者 庄从周 李成溪 张锐杰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研究生毕业的宋裕青在踏入工作岗位后去了一所技能培训学校学习电梯安装维修,成功拿到技能证书后,踏上了“技师+工程师”的双师成长路线;二胎妈妈吕淑娟陷入职业瓶颈,本科教育专业毕业的她“回炉”开放大学大专班安心攻读“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转战养老行业……
在就业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在高技能人才被市场高薪急需的当下,本科生、研究生们“回炉深造”,或是回到技术学校,或是重读大专,反向学习一技,正成为被热议的话题。
这一选择有意义吗?是一种倒退还是进步?这条路值得走吗?本报记者深入企业、学校、招聘市场,通过和一线从业者的对话,探究“回炉”背后的真实需求。
再造一个“学历+技能”的自己
有调查报告显示,较2024年下半年,2025年上半年企业对本科学历毕业生的需求从63.7%降至63.5%,硕士学历需求从20.3%降至17.4%,而对大专学历毕业生的需求则从8.5%上升到11.0%。这些数据直观揭示了一个变化:企业用人逻辑从“唯学历论”渐渐转向“岗位适配优先”“一技之长优先”。
希望通过“回炉” 收获从业的底气与自信
今年春天,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三个王牌专业面向本科生开放135个名额,掀起了一场关于“学历回炉”的讨论。据报道,本科生选择“回炉”的最重要原因是:三年里,该校毕业生就业率均超90%。
的确如此,今年开始,招聘市场显示出一种全新的趋势,两头热,中间空。热的两头,一头来自于AI研发等“高精尖”岗位求才若渴,另一头则是常见的制造业普工岗的升温。而中间空则指的是,曾经吸纳了大量普通本科毕业生的管理、专员、运营等岗位大幅缩水,即便有企业提供相关岗位,在薪资待遇上也没有竞争优势。
事实上,专业技能的适配度不只是企业用人的核心考量,也直接决定了个人在实际工作中能否顺畅推进业务、化解沟通偏差与能力短板。
在上海开放大学“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大专班的课堂上,2023级学生吕淑娟正认真记录着与老人沟通的技巧——这是她摆脱职业困境的关键一步,也是她对“专业技能适配度”最深刻的实践。在这里,她系统学习如何有效与老人沟通、如何科学照顾老人,而这些是她转行后遭遇的最大的困境。
吕淑娟曾是一位遭遇职场瓶颈期的二孩宝妈。2009年从黑龙江大学教育学专业毕业后,做了一名互联网企业的新闻编辑。33岁时,生完二胎的她选择了主动离职,而再求职,则变得很难。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转型到养老行业。这一次转型,让她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隔行如隔山”。
吕淑娟选择的是设在家附近的社区里的养老公司。入职半年后,她发现,随着团队规模越来越大,项目越来越多,自己与团队中学习养老相关专业的同事们沟通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工作的推进速度十分受限。
正当她犯愁之时,偶然看到上海开放大学“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大专班在招生,吕淑娟果断报了名。
不出意外的话,吕淑娟将在年底迎来她的二次毕业。她对记者表示,作为一个本科生,“回炉”读大专,看重的不只是一张含金量颇高的证书,更想通过这次经历收获从业的底气与自信。
和吕淑娟一样,宋裕青也有着相似的“回炉”经历,只不过,他选择“回炉”的学校是企业自办的职业技能学校。
宋裕青就职于上海爱登堡电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毕业的他专业读的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不过,在工作数年后,他发现,许多同事都有安装维修的证书以及工作经验,他自己虽然有着研究生学历,但在这一技能上,几乎是空白。于是,他选择进入企业自办职校,从头再来。
经过学习和考试,宋裕青顺利毕业,他向记者展示了技能证书,人社部门颁发的“电梯安装维修工”。宋裕青的师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潘阿锁感慨,“有学历有技能的人才非常难得,技能+学历的人才符合现代电梯行业的需求,也符合社会上制造型企业对人才的期待。”
学历与技能并非单选题
越来越多人重视终身学习
在谈到“回炉”现象时,潘阿锁分析,高学历人才回技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们对于“技能”和“学历”的看法在改变。学历与技能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需要相互支撑、融合贯通的成长大道。
“这点从我7年前获得‘上海工匠’称号开始,就显端倪了。”潘阿锁坦言,近年来社会对于工匠、技能大师的宣传,让“行行出状元”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各类政策层出不穷,都为“回炉热”添了柴,比如考证后返还学费,比如工匠评选等。潘阿锁认为,当前制造业的企业主要需要三类人才,一类是偏学术科研的研究型人才,一类是技能和应用型研究都有涉猎的应用型人才,还有一类是以动手为主的技能型人才。他告诉记者,过去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家更倾向去传统高校学习进修,成为第一类人才,导致后两条赛道的人才非常稀缺。
“回炉热说明一部分人就业的赛道变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职业教育一直处于劣势,似乎比普通教育低人一等。这一波“技术教育热”,昭示着社会对技能人才的渴求,暴露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结构存在的矛盾。
李政进一步分析,“回炉热”蕴含三方面原因:首先部分地方学历教育的办学特色不强、应用型导向不明显,导致学生就业能力偏弱,以至于学生大学四年收获甚微,需要通过“回炉”的方式学习职业技能,提高就业本领,夯实直接就业能力。
其次是,近年来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就业成绩相对突出、在企业越来越受欢迎。一方面表明了作为人力资源供给侧的教育与需求侧的岗位出现了“失配”,另一方面表明了职业技术教育的不可替代性,供需比失衡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本科生把目光投入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在岗工作的学生,愿意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提升岗位技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当前越来越多人有了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短板,通过学习补齐短板,比如说前文提到的吕淑娟,表明了现在的教育体系已经能够满足人们自由选择教育的需求,这也在客观上推动本科生毕业后去职业技术院校就读这一现象的出现。
教育质量限制了“回炉再造”效果
在就业市场“中间空”的背景下,本科生、研究生通过“回炉”转向技能领域,既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也为行业、企业补充了高素质技能人才,缓解了行业人才缺口。但随着社会对“回炉”现象的关注,以及部分人群的“先行先试”,其中存在的问题渐渐显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回炉”的讨论十分热闹,但最终选择踏上这条路的人依然是小众群体。有专家表示,过去职业技术教育常被视为“退一步的选择”,如今不少家长在报考中职、高职时,第一个抛向老师的问题依旧是,“你们学校升本的概率大不大?”社会观念偏见仍未完全消除。
与此同时,“回炉”教育质量与资源分配也存在差异。并非所有职业技术院校都能像上海开放大学那样,拥有完善的实训设施、深度的校企合作资源,部分院校可能存在课程与行业需求脱节、实训条件不足等问题,导致“回炉”效果大打折扣。在河北一家全国职业教育百强院校任教师的杨女士表示,学校目前设置的课程例如汽修、焊接、烹饪等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尽快“上手”,但包括会计、电商、计算机等专业就有些鸡肋。“此类专业需要一定文化基础,中职生学太难,本科生‘反向升学’,又会觉得课程过于基础,对他们的工作难有帮助。”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另一职校老师的认同:“基础课程也存在浮于表面的情况,就是通常我们说的‘大’课,会浪费不少时间,其实很多学生在来这里之前就已经学过了。”
除此之外,部分课程实用性差、内容滞后;老师缺乏教大学生的经验,仍沿用教技校生的模式,进度缓慢;班级学习氛围松散等问题也为不少选择“回炉”的学生所诟病。有媒体追踪报道当初受“毕业即就业”影响,选择“学历倒挂”的本科生,其中不少人已经在入学一两年后选择了退学。理由多为“毕业即就业”的承诺不如预期,或是“学不到自己真正想学的”。
深耕电梯行业多年,潘阿锁向记者解释,其实“回炉”应该只是部分人的需求。“就拿我们制造业来说,如果专心搞科研的,没必要专门去职业学校回炉;而普工也不必浪费时间,只有需要理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才有这个需求。”在他看来,“回炉”现象引发关注的背后,是大家对于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理解存在混乱。“有些人读技校是为了证书,走技师通道、评荣誉。其实,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掌握的技术是不是牢靠,人好不好用。”
让教学“追着”产业跑
职业技术教育现存的痛点,不仅会让有意“回炉”深造的学习者望而却步,更会消解全社会对技能学习的热情,导致“重返技校学技术”仅能维持短期热度,难以成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增强办学开放性 开设前瞻性行业课程
未来的路怎么走?李政指出,要让“回炉”教育真正发挥应有价值,各类职业院校需精准找准自身教育在人才红利挖掘时代的生态位,进一步增强办学开放性,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从而引导广大青年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发展道路。
记者在采访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广告艺术设计专业负责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阮毅时得知,目前,能让已取得学历证书的学生再回职业技术院校的渠道不多,但为了满足市场“理论+实践”“学历+技能”双修的需求,学校新开设了不少中高职贯通专业,且规模逐年扩增。阮毅告诉记者,中高职贯通专业的开设,培养路径采用1至5年级,从审美培育到项目实践,让学生学习具有前瞻性的行业课程,并和知名的高校、企业合作,一个项目一个脚步,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未来可以快速地融入行业,成为企业拿来即用的可靠人才。
阮毅透露,目前学校已经和包括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天下秀数字科技集团、SMG东方传媒、申通德高、上海广告协会等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来报考的家长,一部分就是业内人士,他们在看过课程设计、合作企业后,也明白其中的含金量和就业前景,所以愿意把孩子送来。”
此外,作为上海目前唯一一所全国同时能满足学历和技能双修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大学,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也将定位放在“职业在前、本科在后”,强调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大学宣传部部长马俊表示,职业本科在培养目标、开设课程和教学特点等方面都不同于普通本科,有自己的特点。“职业本科走的是产学研结合之路,培养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提升职业教育含金量
中侨大学校长曹雨平一直坚持,“全体师生要深入企业车间与田间地头,以真才实学服务社会。”为此,学校立足金山区,打破校地企“围墙”,开展了“一院一镇,百团百企”行动,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耦合。
与此同时,学校与245家优质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建153个校内外高水平实训基地。就拿前不久成立的中侨节卡机器人产业学院来说,学院将打造人才培养培训中心、技术服务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及生产性教学实践基地,通过“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培养智能制造领域高端技能人才,让教学“追着”产业跑,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未来,中侨节卡机器人产业学院还将成立‘企业订单班’,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真实工单实习。同时,开展机器人操作与运维高级工培训,搭建‘岗课赛证融合’体系,实现‘在校即实训、毕业即上岗’。此外,学校还会推出师资双向流动机制,校企双方互派人员驻点跟班,确保教学方向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马俊表示,这种“企业出题、学校答题、市场验题”的模式,无疑为产业注入了坚实的人才动能,提升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含金量和吸引力。
2024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发布,提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重点任务。上海目前正不断推进14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和1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其中,14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分布在闵行、浦东等10个行政区域;牵头的经济园区包括5个国家级经开区和9个上海市经开区,服务产业覆盖本市“3+6”现代产业体系。联合体共同体内企业平均每月提供实习实训岗位近2000个,采用企业委托、订单或学徒制等方式,培养学生6570人,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本地就业率持续提升。
当职业技术教育真正撕下“次优选项”的标签,摆脱“课程脱节”的困境,厘清“盲目跟风”的误区,“回炉”才能从一时的热点,转变为长久的技能提升通路,成为“宋裕青、吕淑娟们”突破职业天花板的进阶之选。这是当下技能报国的时代先声,也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