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在城市地下纵横交错的电缆网络中,藏着保障万家灯火的隐秘密码。2005年,松江供电局效中站10kV出线改接工程,将上海电力的技术攻坚能力推上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舞台。面对堪称“地下迷宫”的复杂管线,市南电力集团工程公司蒋军峰团队用一场教科书级的技术突围,为企业品牌注入了“硬核创新”的鲜明底色。
这座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变电站,历经十余年改扩建,地下电缆如同盘根错节的古老根系。当施工团队采用常规脉冲电流音频法探测路径时,严酷的现实击碎了所有乐观预期——30多根电缆间距最小仅15厘米,老旧电缆金属护套接地不良,导致电磁信号像纠缠的乱麻般叠加干扰,探测仪接收到的声磁信号信噪比骤降至0.8,几乎淹没在噪音的汪洋中。连续两天,团队尝试17种常规技术手段,调整发射机频率跨越5个数量级,依然无法从混沌的信号中剥离出目标电缆。
危急时刻,蒋军峰临危受命。这位深耕电力一线的技术专家,没有急于投入现场探测,而是带领团队构建起三维技术攻坚体系:他们将尘封的电缆敷设图纸转化为立体数字模型,用RD8000地下管线探测仪进行毫米级扫描,最终在海量数据中锁定了关键症结——目标电缆与6条不同时期敷设的电缆形成4处空间交叠,如同精密交织的电路,让传统探测技术彻底失效。
面对这个行业罕见的技术困局,蒋军峰团队另辟蹊径,创造性地提出“相位跨接定位法”。他们打破常规信号接入方式,将发射机跨接在目标电缆A相和相邻非目标电缆B相之间,利用相位差原理重构电磁场分布;经过128次参数测试,锁定10kHz这个能让钢带铠装电缆衰减系数达到0.23dB/m的黄金频率;定制的四探头定位仪采用正交阵列布局,间距误差控制在±1mm,像精密的信号捕手般捕捉空间场强变化。当团队成员手持定位仪在地下工井中移动时,180度对称的场强变化曲线、音谷音峰的规律交替,终于让目标电缆在信号迷雾中显露出清晰轮廓。
这场技术攻坚战的胜利,不仅体现在20分钟破解困局、修正2.3米设计偏差的高效成果上,更在于蒋军峰团队将实践经验升华为《复杂环境下电力电缆精确定位技术指导书》。这份凝结着创新智慧的企业标准,迅速在市南地区电力系统推广应用,成为破解老旧变电站电缆改接难题的“万能钥匙”。此后3年间,上海电力依托该技术完成27座变电站电缆改造工程,平均工期缩短40%,施工误差率下降至0.3%。
从破解“地下迷宫”到制定行业标准,蒋军峰团队用硬核技术实力诠释着上海电力“技术立企”的品牌基因。他们的创新实践证明:在守护城市光明的征程中,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对“人民电业为人民”承诺的践行,每一项标准制定都是企业品牌价值的具象化呈现。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汇聚成上海电力最坚实的品牌竞争力,照亮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
■文/图 钱麟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