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回复: 0

爱心奶奶”张玉华:二十七年守护,让爱在社区延续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石家庄日报记者 郭莉萍

开栏话

重阳佳节至,桑榆景正新。在石家庄,有这样一群银发长者:他们退而不休,将岁月沉淀的经验与热忱,化作服务社会的坚实力量,生动诠释着“老有所为”的担当。

“爱心奶奶”张玉华二十余载守护童心,海德园老兵志愿服务队续写军人本色,社区“大忙人”谷习书奔波于楼宇间为群众排忧解难,元氏县红烛志愿者协会将温暖与文明送往城乡角落……他们平凡却坚定,发已白而心未老,仍在文明传承、社区治理、关爱下一代的一线默默耕耘。

即日起,石家庄日报开设“活力夕阳红 银发新担当”专栏,讲述他们发挥余热、服务社会的故事,展现新时代老年人的昂扬风采,共促敬老爱老、老有所为的社会风尚。敬请关注。

如果照片会说话,那么张玉华影集里的每一张,都是同一首“爱”的主题变奏。有时,画面里有八九个孩子,把客厅挤得满满当当;有时,只有三四个小脑袋凑在一起。不变的是,华兴小学门口她准时等候的身影,以及被孩子们簇拥时那灿烂的笑脸。

这些定格的瞬间,共同记录下一段持续了二十七年的守护。自1997年搬入华兴小区,张玉华便将自家客厅变成了免费的“四点半课堂”,为无人看管的孩子提供照顾和归宿,为忙碌的双职工家庭解决了最大的难题。

张玉华今年87岁,原是河北第一机械厂的退休职工,这场爱心长跑始于1997年的一个偶然。那年,张玉华和老伴儿搬到裕华区华兴社区华兴小区居住。热心肠的她很快发现,小区里不少双职工家庭正为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而发愁。住在1号楼的一对在医院上班的小夫妻,女儿才八个月大,产假过后孩子无人照看,夫妻俩含着泪水找到张玉华求助。看着焦急的年轻人,她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明天我就给你们义务带孩子,一分钱也不要。”从此,张玉华的家成了孩子们温暖的港湾。

随着时间推移,找她帮忙的家长越来越多。2009年,小区居民张女士的爱人因公去世,留下上幼儿园的孩子无人接送。无助之际,张女士找到素昧平生的张玉华。了解情况后,张玉华毫不犹豫地承担起接送孩子的任务,这一接就是一年半,直到孩子上小学。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让张女士把张玉华当成了最亲的家人,连再婚事宜都请她把关。

更让人感动的是援藏干部小杨家的故事。2006年,小杨被选派援藏,妻子工作繁忙,两岁的孩子无人照料。张玉华得知后主动上门,承诺义务照顾孩子。三年间,孩子经常在她家过夜,她把孩子视如自家孙女。当小杨圆满完成援藏任务归来,看到健康长大的孩子,这个七尺男儿眼含热泪,向张玉华深深鞠躬致谢。

为了更好地帮助邻里,张玉华在家中免费开办了“四点半爱心课堂”。每天下午放学后,二十多个孩子来到这里写作业,张玉华耐心辅导,为双职工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孩子们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不仅学业有进步,更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张玉华的善举从不掺杂私心。曾有对爱打麻将的夫妻找上门,表示愿意每月付1000元请她晚上带孩子,被她断然拒绝:“你们有时间打麻将,没时间带孩子,给我2000元也不带。”在她看来,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才是这份事业的意义。

多年的付出,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与认可。张玉华照顾过的第一个孩子如今已攻读博士学位,仍时常回来看望“奶奶”;有的孩子在作文中写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奶奶和亲奶奶重合了……”从2011年起,她先后荣获河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石家庄市“文明公民标兵”、裕华区“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如今,张玉华因老伴儿身体原因,已暂停昔日的忙碌,但她播撒的爱心种子已在社区生根发芽。那些曾经受她帮助的孩子,有的已成家立业,他们时常回来看望“爱心奶奶”,把这份温暖继续传递下去。虽然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了皱纹,但她用坚守证明,银发不是衰老的符号,而是温暖的底色。在这个重阳节来临之际,“爱心奶奶”的故事依然在邻里间传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