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回复: 0

在颅内书写生命奇迹的“医者工匠”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清晨六点半,当大多数人还在通勤路上或享用早餐时,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刘俊教授已端坐办公桌前,仔细研究着当天手术患者的CT影像。笔记本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出血位置、血管走向,甚至连微小的钙化点都被特殊标记。

“多摸清一分病情,手术台上就多一分胜算。”从业近40年,刘俊始终坚守着这样的职业态度。在他拥有万余例手术病例的庞大数据库里,脑血管瘤5662例,脑肿瘤2034例,脑外伤1298例,血管畸形1162,脊髓血管疾病163例……数据的背后,不仅是技术的积累,更是一位神经外科医生对生命敬畏的体现。

神经外科被誉为“医学金字塔的塔尖”,毫厘之差便是生与死的距离。脑动脉瘤之所以被称为“颅内定时炸弹”,是因为其壁薄如纸、形态不规则,在血流冲击下随时可能破裂。“脑动脉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而是脑血管局部异常扩张形成的‘气泡’,一旦破裂出血,死亡率高达30%。”刘俊说。

面对这样的“定时炸弹”,刘俊开展了5000余例脑动脉瘤手术,凭借精湛技艺实现了高达96%的治愈率。他创新性地应用复合手术再通术式,使动脉瘤夹闭术的成功率大幅提升。

在刘俊看来,手术成功只是治疗的第一步。他坚持“陪着病人”的理念,对每位手术患者至少亲自查房三次,与患者深入交流。他的沟通艺术充满温度,查房时总会先仔细了解每位患者的病情进展,在评估患者术后康复状态时,还会先轻轻握住他们的手,请患者慢慢用劲儿再掌握他们的力量恢复情况。“这样的沟通方式,更能让我掌握患者病情的第一手情报,同时也让他们知道,我们是在肩并肩地作战,不是他一个人在努力。”

“在您和其他医生长达8个小时及时手术下,我获得了第二次生命。现在我已经回到了上班的岗位,感恩遇到您这样一位好医生。”在刘俊的手机里,存满了患者发来的感谢短信。

身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刘俊深知培养神经外科人才的重要性。他致力于在川渝黔地区基层医院培养神经外科骨干,目前已培养200余位神经外科基层骨干。

常年来,他坚持带进修和规培医生教学查房,认真听取管床医生的汇报,和大家一起讨论治疗方案的每个细节。在学科带头上,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年轻医生,鼓励大家多看、多问、多思考,要求每一位医生都必须具备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为了让团队始终与前沿技术保持同步,他积极促进国内知名神经外科专家前来进行技术指导和学术交流,为科室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他带出来的年轻骨干,如今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技术过硬、反应迅速的“钢铁战队”。

已年过花甲的刘俊,依然保持着清晨六点半到岗的习惯。办公桌旁围绕着他手把手带教的年轻医生,病历上的标注、手术中的经验,正一点点传递给后辈。有人问他“传奇”的秘诀,他指着病房里苏醒的患者轻声说:“哪有什么传奇,不过是把别人休息的时间,都用在了守护生命上。”(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黄仕强 通讯员 曾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