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回复: 0

赵军:为“铸造强国梦”倾力奉献、无怨无悔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他是一名典型的东北汉子,外表高大挺拔,内在坚韧自强;他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突出贡献者”、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学术带头人之一、2024年铸造行业最美科技工作者;他在我国铸造领域攻坚克难、硕果累累,参与研制的钛合金部件满足多项重大工程需求……他就是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铸所)副总经理、研究员赵军,正在“铸造强国”道路上书写着无悔人生。

为国家需求奉献一切 值得

有两件事,令赵军心潮澎湃、深有感慨。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多型国产现役主战装备首次亮相,铁甲生辉、重器列阵,其中多种装备凝聚着赵军的心血。看到这一幕时,赵军的眼眶湿润了。

2024年1月,沈铸所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科技创新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学术带头人,赵军在首届“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现场激动万分,感觉充满力量。

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赵军回到沈阳,并于1994年调入沈铸所钛合金部,从事钛合金铸件及其装备研制,至今已有31个年头。

“可以说我这一辈子都在钛合金铸件研究领域摸爬滚打,付出了很多。每当我看到,我们的产品应用在国家重大工程、重点型号上,满足了国家需求,我就觉得值得了。”从赵军的话语中,能感受到他奋斗的不易和情感的真挚。

赵军认为自己是一个喜欢做科研的人,科研是自己的兴趣,还能够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带着这样的想法,一头扎进钛合金铸件和装备研制中,30余年如一日,向“铸造强国”的目标迈进,从未停歇。

多年来,赵军在高端装备关键铸件科研上精益求精、屡创第一。他主持研制出国内首台最大容量3吨级真空自耗凝壳熔铸炉和世界首台100公斤真空感应悬浮炉装备;开发了稀土氧化物陶瓷型系列精铸技术,在国内外首次整体铸造轮廓尺寸大于2700毫米的大型钛合金熔模铸件,攻克了我国大型钛合金铸件整体熔模精密铸造的短板;研发多效涂层复合硬模精密铸造技术,实现世界上最大3.6米、1.5吨钛合金铸件的整体硬模铸造;攻克超低温铸造钛合金及复杂构件精密成形技术,研制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动机用低温钛合金部件,应用于大运载火箭、探月、探火、空间站等重大工程。

为科技创新不惧风险 拼搏

赵军刚刚加入沈铸所时,他面对的是钛合金铸造在国内基本接近空白的起步阶段。经过几代科研人员的接续奋斗,沈铸所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端装备钛合金铸造技术高地,建成了我国最大的钛合金铸造基地,研制的钛合金先进铸造技术与产品满足了我国多个重大工程急需。这个过程中,赵军扮演着“急先锋”的角色。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赵军在采访中几次提到“漫长”一词。沈铸所钛合金铸造技术升级迭代并不是一蹴而就、顺顺利利的,而是经过了艰难的奋斗历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赵军的回答是“拼搏”。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氢氧发动机用钛合金部件项目,是沈铸所的一项辉煌成就,赵军全程参与其中。

从立项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一飞冲天”,历经了十余年时间。赵军主动请缨承担超低温钛合金铸件研制任务,在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一次次创新中走向成功。他创新性地采用组合工装与仿形成型结合运用的特殊方法,实现了复杂流道型芯的整体制备;带领科研团队进行了上百炉次的成分优化和性能试验,从几千组数据中找到最优的成分配比和熔炼工艺参数方案,实现了对铸件性能和质量稳定性的有效控制;对铸件进行了数十轮解剖测量,反复优化工艺,解决了氢泵壳体和级间壳体铸件尺寸精度控制技术难题。

制备钛合金型壳、型芯,首先要有还原气氛高温焙烧炉。赵军回忆,当时科研团队在沈铸所院内的一个土坑中,用耐火砖、铁箱子、安全阀等,自己动手焊接组装一个还原气氛高温焙烧炉。焙烧炉内注入氢气对铸型进行保护焙烧,温度达到1000℃以上。前期实验很顺利,但随后发现焙烧产生的蜡凝固后堵住了设备点火口。

“焙烧炉中的温度已经到了要求温度,如果等温度降下来再拆卸,我们觉得很可惜,都认为把实验进行下去实在太重要了。但如果在高温情况下拆卸,一旦内部氢气暴露,很容易发生爆炸等事故。”赵军记忆犹新,用“惊心动魄”形容当时的情景。面对风险,科研团队的每一名成员都义无反顾。“大家都拼了,在寒冷的夜里一段一段拆,然后再一点点装回去,保证了实验的进行。”

无惧风险、奋勇拼搏、创新突破,是赵军和科研团队实现“从0到1”,研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钛合金铸造技术和装备,推动我国高端装备铸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

为打造一流人才团队 传承

赵军是高端装备铸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专责主任,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全力推动我国高端装备铸造技术再上层楼,在满足国家需求上再建新功。同时,他在科研上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瞄准我国重要领域高端装备需求,依旧奋战在高端钛合金铸造技术研发一线。

“人才是第一资源。打造国内一流的高端装备铸造技术人才高地,是沈铸所创新发展、提升铸造技术创新领域‘国家队’综合实力的保障。”赵军说。

推进人才培养,赵军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开展“传帮带”,他希望让青年科技人才感受到并形成“爱拼才会赢”的作风,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

赵军说:“现在设备条件已经很好了,很多都可以买到,但我在科研中,总会要求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到设备研制中,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十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沈铸所上下同心,不断探索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和晋升制度,收获也令人惊喜。沈铸所成立了10个青年攻关团队,在立项等方面为青年科技人才“开绿灯”;不断为青年科技人才“加担子”,助力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赵军很欣慰:“现在,沈铸所人才储备雄厚,科研主力是‘80后’群体,很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30余岁就成为项目负责人。他们继续成长,沈铸所未来一片坦途。”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岳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