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助力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寿光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决策部署,在省委、潍坊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将技能人才培育作为战略性工程,创新构建“3+3+N”职工赋能体系,走出了一条“基地筑基、体系赋能、机制驱动”的“产改”新路径。目前,寿光市技能人才超11万人,推动企业技术革新1.2万余项,创造经济效益显著,真正实现了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强化政治引领 落实“产改”部署
统筹推动赋能体系建设
寿光市委始终把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共同富裕,推进寿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摆上重要议程,成立了由寿光市委副书记为召集人的“产改”联席会议,先后通过了改革实施方案、试点方案、分工方案等,完善了相关工作制度和规则。突出政治引领、赋能成长、激励保障等重点,先后4次召开联席会议、镇街调度会议、指标对接会等,调度产改事项34项次,将评估指标细化到36家部门单位定任务、促进展、督成效。各有关部门对照要求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将“产改”与部门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搭建起了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各方协同发力、企业和职工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在这一背景下,“3+3+N”职工赋能体系应运而生。该体系以三大赋能基地为依托,以三级培训网络为脉络,以多元激励机制为引擎,系统化、全覆盖、可持续地推进职工技能素质全面提升,是寿光市推动“产改”政策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
三大基地筑基:打造产教融合育才主阵地
筑牢技能提升硬支撑
为切实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寿光市重点打造了三类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实训基地,构建三位一体赋能格局。
寿光工匠学院:产教融合,精准育才新高地。作为全市技能培育的龙头平台,寿光工匠学院创新构建“一核双翼六驱多融”赋能体系。
一核:核心在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建引领,党工共建,切实把牢正确方向。
双翼:主要指技能培训和技能大赛,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开展技能培训,培养更多符合地方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工匠队伍,以竞赛竞争促进技能提升,定期开展争先创优劳动和技能竞赛,切实在交流比拼中促进技术工人技能提升。
六驱:一是强化党建链。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建引领,党工共建,切实把牢正确方向。从工匠学院文化建设到课程设置再到人才输出,都要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到工匠学院建设全过程。二是优化教育链。提升教育质量,为技术工人提供更好的培训和教育资源。三是贯通人才链:通过各级工匠等高技能人才在工匠学院开设的创新工作室,带动孵化出更多工匠型人才。四是深化创新链。理论老师和实践师傅“双师联力”,对新入职技能岗位职工,由企业指定一名技能师傅,工匠学院指定一名理论指导老师,通过“双师带徒”,提高职工理论和实践水平。五是做强产业链。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与“六大优势传统产业”和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等“四强”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六是带动服务链。构建完善的培训和服务体系,让工匠学院成为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桥梁,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的紧密对接。
多融:一是竞赛竞争。定期开展 “匠筑寿光”劳动和技能竞赛,以竞赛促进技能提升。二是宣传宣讲。弘扬劳模精神,通过劳模宣讲团的活动,传播正能量和优秀事迹。三是政策融合。打通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职称评定与技能评级之间的政策障碍,让各类人才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合理的待遇。四是企业参与。引导企业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开展企业自主评价、特级技师评定等活动,激发技术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学院紧紧围绕寿光现代农业、高端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新材料、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 “四新”经济领域,动态优化专业结构。近年来,开设“智慧农业技术员” “化工总控工” “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紧缺专业18个,年均开展定制化、订单式培训超8000人次,为企业精准输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智匠之家:智造赋能,未来技能孵化器。聚焦智能制造前沿,高标准建成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等现代化实训室。开展工业机器人操作维护等紧缺技能培训,着力培养职工的智能产线优化、数字化工艺革新等高端 “智造”能力,为企业智能化改造输送 “懂制造、精数字、善创新”的复合型“智匠”,成为驱动 “寿光智造”跃升的关键力量。
职工创新基地:研训用一体,成果转化加速器。推动研用结合,搭建成果转化 “快速路”。职工创新基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和创新工作室等资源,构建 “创意—研发—试验—推广”全链条服务体系。基地聘请28位劳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导师,提供技术评估、原型试制、专利申报等一站式服务。富康集团职工提出的 “雷贝拉唑钠工艺创新”建议,对晰晶流程进行创新,收率提高10%,设备优化调整,产能提升1.5倍,年节约成本300万元,团队获创新奖励27万元;卫东化工公司职工的“DOPO绿色合成制备技术”,有效缩短反应时间,提高综合产能,获国家发明专利,实现净利润835万元。近年来,基地共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67项,推动31项职工创新成果实现转化,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
三级体系赋能:构建全域覆盖培训网络
打通技能提升 “最后一公里”
为实现资源下沉和服务全覆盖,寿光构建了 “市—镇—企”三级联动赋能体系,确保每一位职工都能获得技能提升的机会。
市级统筹:资源集成与高端引领。市级层面建立 “一库两清单”,即全市技能人才数据库、培训师资库和课程资源清单,统筹举办高水平职业技能竞赛,年均高标准举办涵盖多工种、多层次的技能大赛20余场。涵盖优质种业、工业机器人、焊接、防水施工等20多个工种。70余人因竞赛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此外,各行各业从市级层面牵头制订 《蔬菜保鲜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 《蔬菜运输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 《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 《喷涂速凝橡胶沥青防水涂料》等7项地方行业标准,为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提供依据。
镇街特色:立足产业,精准滴灌。各镇街依托区域产业特色,建设了一批 “小而精、专而特”的赋能平台。依托全国蔬菜产业核心区优势,联合蔬菜产业工会,建成全国首家县级蔬菜产业职工赋能中心,依托中心赋能平台,推出 “气雾栽培技术” “植保技术线上教学”等培训项目,五年内培训 “农业技术员”超5000人,很多传统菜农转型为持证上岗的 “农业工程师”。
台头镇立足 “中国建筑防水之乡”产业基础,建立防水技能培训中心,开展防水材料研发、标准化施工与物理检测等专项培训,累计培训行业技能人才2800余人,其中超过1000人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羊口镇依托高端化工产业园,联合高校开设化工安全生产、特种作业操作等实训课程,年均培训企业职工超2000人次。
企业主体:阵地下沉,激发内驱。寿光鼓励企业建设多层次技能培训阵地,形成 “匠心讲堂+智匠之家+工匠学院实训基地+工匠培育工作站”组合模式。
富康匠心讲堂、智匠之家和创新工作室成为产业工人强本领的阵地,公司积极开展药品检验检测技能竞赛、药品知识竞赛等活动,开发了50多种杂质检测方法,获得发明专利33件,实用新型专利8件,产业工人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一直在路上;新华制药建设工匠学院实训基地,内设实训平台,配备反应设备、蒸馏设备、连续加氢设备等,年均完成实操培训3000人次;鼓励企业设立工匠培育工作站,鼓励职工开展微创新、小改善,年收集职工合理化建议1.2万条,采纳实施率达90%以上。
多元机制驱动:厚植创新沃土
点燃职工成长 “强引擎”
寿光市着力构建激发创新活力、畅通成长通道、实现价值回报的长效机制,让技能人才创新有舞台、成长有支撑、贡献有回报。
深化全员创新机制,释放 “金点子”潜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健全 “发现—培育—评审—推广—激励”全流程管理。26项职工创新创效成果获县级以上表彰,4项成果获得省级二、三等奖,默锐科技职工改造的MR-301水解新工艺,大幅度缩短工艺流程,提升产品收率,降低三废产出,每吨产品节约成本5000余元,效果显著。
健全工匠成长机制,锻造 “金字塔”梯队。全面推进行业与企业 “三级工匠” (种子工匠、工匠、首席工匠)培育,构建起层次分明、梯次衔接的技能人才队伍,目前,全市已有县级以上工匠171人,企业级种子工匠超1000人。大力推行 “名师带徒”制度,全国劳动模范、齐鲁工匠、康跃科技公司周建章与青年职工确立师徒关系,培养出潍坊金牌工匠1人,潍坊工匠2人,寿光工匠2名,高级技师12名、工程师4名、技师8名。
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实现 “职企双赢”。引导企业建立基于技能等级的薪酬分配制度,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鲁丽集团实行 “技能等级与工资薪酬、岗位晋升双挂钩”,高技能人才人均工资较普通员工高35%以上;新龙集团实施“宽带薪酬”,打破传统的等级观念,打开职工晋升通道,提高一线工人晋升的方向感和目标感;联盟集团设立 “创新成果转化收益分成”机制,明确创新成果转化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研发团队可按比例分享。
此外,寿光市还将优秀技能人才纳入市委联系专家范围,提供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高层次人才待遇,显著增强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
寿光市 “3+3+N”职工赋能体系,以战略性眼光构建育才阵地,以系统性思维织密赋能网络,以市场化导向激活创新动能,是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和成功探索。下一步,寿光市将持续深化赋能体系建设,让更多产业工人在技能报国的广阔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为制造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更加强劲的 “寿光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