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 美文润疆
×
马上注册!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图 张修东
 
 诗歌的“合”句,主要“合”什么
 
 谈到诗歌结构,“起承转合”是绕不开的核心。本文主要讨论什么是“合”句,“合”什么?
 
 我们知道,诗歌结尾的“合”句,是核心的创作技巧,仿佛为诗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意味深长,这在近体诗中尤为明显。简单来说,“合”句的核心任务是收束全诗,并实现意境的升华。它不仅要呼应开头,总结全篇,还要在此基础上升华情感、点明主旨或留下余韵。
 
 “合”是什么呢?“合”句主要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收束情感,点明主旨。在全诗的情感铺垫和意象陈列之后,结尾句(合句)需要将分散的情感凝聚起来,点破诗人最想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情感。
 
 二是呼应开头,浑然一体。好的结尾往往能与开头形成巧妙呼应(即“首尾呼应”),使全诗结构圆融,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避免给人散乱的感觉。
 
 三是宕开一笔,余韵悠长。最高明的“合”,并非把话说尽,而是在收束的同时,能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怎样“合”呢?“合”的手法多种多样,以下几种最常见又经典。
 
 一是直抒胸臆,直接点题。这是最直接的方式,在结尾用一句强有力的陈述,直接道出心声。例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前两句(起、承),描绘了寒雨、孤寂的楚山,营造出离别的凄清氛围。结尾句(合),没有继续写景或抒情,而是突然转向,托友人带一句口信。这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是神来之笔,以一个晶莹剔透的意象,直接点明了自己冰清玉洁、坚守操守的品格。这不仅收束了送别之情,更将诗的境界从个人离愁提升到人格宣言的高度。
 
 二是以景结情,情蕴景中。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富韵味的手法。不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描绘一个场景或画面,让无尽的情感都蕴含在画面中,让读者自己去品味。例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前三句叙述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场景,结尾句(合),诗人没有说“我多么不舍”,而是描绘了一个画面:友人乘坐的孤帆消失在碧空尽头,只有浩荡的长江向着天边奔流。这个宏大的景象,将诗人的依依不舍、伫立凝望之久,以及内心的空虚与怅惘,全部融化在流水之中,意境开阔,余味无穷。
 
 三是发问作结,引发深思。以一个问题来结束全诗,将思考的空间留给读者,使诗歌的张力延伸到诗外。例如,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前三句极富画面感,描绘了酒、火炉和即将下雪的天气,营造出温暖、温馨的氛围。结尾句(合),以一个亲切、随意的问句“能饮一杯无?”作结。这个问句,不仅巧妙地点明了邀请朋友共饮的主旨,更将诗人那种渴望与友人分享、期盼友人到来的急切与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亲切感人,让读者仿佛能听到诗人的邀约之声。
 
 四是概括总结,升华哲理。在结尾处对全诗的内容或情感进行提炼,并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例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七句从壮阔的秋景,写到个人身世的飘零孤苦,情感层层堆积,越来越沉重。结尾句(合),“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一句是对前文所有悲苦的最终概括和总结。国事艰难、人生困苦、白发丛生、因病戒酒……所有的悲凉都凝聚在这最后一口“想借酒消愁而不得”的无奈之中。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终结,更升华成对那个动荡时代个体命运的深刻悲叹。
 
 诗歌的“合”句是诗人匠心的最终体现。它可以是情感的爆发点,意境的延伸线,也可以是思绪的邀请函,或命运的感叹号。无论用哪种方式,一个成功的“合”句,都应做到扣得住(紧扣主题,呼应全篇);收得拢(收束情感,不蔓不枝);展得开(在收束的同时,能打开新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因此,要想写好“合”句,并不容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