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主持人说题 安全生产的根基在哪里?不在厚厚的文件堆里,不在冗长的会议报告中,而在每个班组的作业流程里,在每位职工的操作规范中。当《大中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新国标(以下简称“新国标”)为安全生产描绘出崭新蓝图,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让安全的根基穿透纸背,在一线班组的土壤中深深扎下?《班组天地》杂志第10期聚焦“大中型企业安全生产新国标实施”讨论中,职工们“让新国标从纸面落到地面”的呼声言犹在耳。10月25日,我们延续这一重要话题,将讨论焦点从“为什么要落地”深化到“如何落地”,从热切期待转向对实施路径的务实探索。 新国标是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一次深度迭代升级,在“被动应对转主动预防”的系统性升级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基层执行细节。相较于旧标准,新国标构建了全新的安全管理逻辑体系。其中三大核心突破尤其值得关注:班组地位实现历史性提升,首次写入国标核心条款;领导责任体系全面重塑,建立全链条责任清单并明确述职评议要求;防控体系迭代升级,将旧标准的“风险管控—隐患治理”双控体系,升级为“风险管控—隐患治理—应急救援”三道防线,补上应急短板。 这三大变化直击旧标准实施痛点:班组作为“执行工具”责任模糊、领导责任停留“口头强调”、双控体系缺乏应急救援环节。新国标正是要破解这些沉疴顽疾。然而,标准的价值在于落地,变革的成效在于执行。要将职工们“新国标落地生根”的期待化为现实,就必须直面其带来的核心命题。新国标赋予班组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可基层班组是否具备承接能力?领导述职评议机制如何避免“走过场”?从“双控”到“三道防线”的升级,基层又该如何适配?带着这些不容回避的问题,我们再次与不同行业的职工,共同探寻新国标从文本走向现场的行动方案,让期待转化为实战能力。   安全,谁来负责?新国标作答:班组!   10月25日20时,《班组天地》杂志热点主题讨论会在中企互动会员群准时举行。作为“新国标实施”话题的延续,本次讨论重点转向实施层面的具体问题。主持人开宗明义,围绕新旧国标的核心差异,重点解读了“班组入标”“领导责任强化”“‘风险管控—隐患治理—应急救援’三道防线系统化落地”等三大变化要点,在群内引发了持续而热烈的讨论。 新国标首次将“班组”写入文件,这一变化在职工间激起了最强烈的共鸣。来自山西兰花集团望云煤矿的王强,首先道出了一线工人的心声。他说:“新国标把班组地位写进核心条款,这让我们一线工人看到了改变的希望!”他所在的班组负责井下采煤机操作与工作面支护,安全压力巨大。“过去标准也讲‘全员参与安全管理’,但到了井下具体活计上,责任往往是一锅粥——比如采煤机截割头检修,到底是操作工先自查,还是机电班先检测,经常互相推诿。有次就因为责任不清,漏检了一处截齿松动,差点在工作面运行时引发故障。”王强话锋一转,充满期待地说:“现在新国标要求‘发挥班组在安全生产中的基础支撑作用’,这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我们班组班前会讨论时就在想,等新国标正式实施,矿上要是能据此出台一份清晰的‘班组安全权责清单’,把像设备班前检查、隐患现场处置这些核心活计的权责边界划清楚,再配套上新国标里提到的考核激励机制,大家干活心里有底,安全劲头肯定不一样!” “这意味着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但更是我们地位提升的体现。”来自江苏油田采油一厂的张伟补充道,“过去我们现场发现重大隐患,往往需要层层汇报,等待批示,可能错过最佳处置时机。现在,我们希望新国标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授权,比如赋予班组长在紧急情况下直接下令停工整改的权力。这既是对我们专业判断的尊重,也是安全责任真正下沉的标志。” “地位提升,我们老职工也要迎头赶上。”宝武钢铁集团武汉钢铁公司热轧厂加热炉班组老职工吴建国坦言说,“新国标对班组安全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厂里试点新的风险量化辨识方法,我们这些靠经验工作的老师傅,过去是‘一看、二听、三摸’,现在要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一开始确实有点跟不上。但这是大势所趋,班组要真正扛起新国标给的地位,我们自己也得升级。好在厂里安排了‘一对一’师徒结对,还开发了‘图文+语音’的极简版风险辨识APP,将复杂的风险条款转化为‘拍张照片、说句话’的简易操作,帮我们逐步跟上。” 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如何让领导责任从原则要求转化为闭环落实。中石油胜利油田采油厂采油队队长周明强有着切身体会。他说:“过去标准说领导要履行安全职责,但具体到采油队的实际问题,比如偏远井场的防盗报警系统老化、冬季管线防冻保温措施不到位,上报后往往是层层转办,最后不了了之。有次井场报警系统故障,我们上报了半个月,直到发生油管被盗才有人来处理。”谈及新国标,周明强格外关注领导履职评价条款。他说:“现在新标准要求建立安全履职评价,还要和绩效、晋升挂钩,这戳中了要害。我们采油队建议,将来可以建立‘安全履职溯源台账’,领导下现场解决了哪些具体问题,比如我们上报的管线保温问题是否在限期内整改到位,结果要我们班组签字确认,并作为领导述职的硬证据。这样一来,责任闭环了,我们基层的诉求也就不容易石沉大海了。” “领导责任具体化,首先要求领导要‘懂行’。”来自山西金象煤化工公司的张永亮在讨论中说,“过去有些领导下来检查,问的都是文件有没有、记录全不全这类形式问题。现在我们希望,领导跟班作业,要能看出深层次的风险,能在安全资源配置、隐患快速决策上给我们更有力的支持。比如能否设立班组安全专项基金,用于快速治理那些‘不大不小’的隐患?” “我们最担心的是‘打卡式跟班’换汤不换药。”科兴能源米山煤矿职工王祥海(化名)直言不讳说,“新国标要求领导‘深入现场一线,解决安全生产实际问题’。但上个月分管副总跟班,全程就站着看,没问实际问题,签个字就走了。将来要是实施后还是这种‘打卡式跟班’,新国标定的硬责任不就又软了?我们希望领导能真正参与我们的班前会,跟我们一起巡检,了解我们操作中的实际困难。” 除了责任归属,更具技术含量的防控体系之变同样是讨论焦点。在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机务段检修班组技术员赵文静看来,“过去旧标准的双控体系,是‘先排查风险、再整改隐患’,但机务检修的特殊性在于,很多隐患是动态产生的,等排查出来再整改,可能已经接近风险临界值。去年冬天,我们排查出一台机车的制动管路有腐蚀痕迹,刚安排整改,就接到了紧急出库任务,差点带着隐患上线——这正是旧标准双控体系缺乏应急救援环节的典型痛点。”赵文静结合新国标分析道:“现在新国标的三道防线,其核心优势就在于一体化联动。我们技术组正在研究,建议车间在新国标实施后推行‘检修任务风险预判+隐患整改应急救援备勤’机制。比如在检修开始前就评估可能的风险点并预备配件;发现隐患时,整改和应急救援小组能同步响应、全程盯守,确保即便有临时出库任务,安全也绝不‘带病上车’,这才是真正的全程防控。” “最大的优势是补上了‘应急’这块短板,但最怕的还是各管一摊!”来自天泽煤化工公司灌装班组的张强不无担忧地说,“我们现在报隐患,还是风险表给安全科、整改表给设备科、演练表给生产科。上次试报灌装线泄漏风险,整改后没通知安全科,应急救援演练还是老样子。部门壁垒不拆,再先进的防线也漏风!必须借助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让风险信息能自动触发整改和应急准备流程。” “应急演练必须从‘演戏’变成‘实战’。”新天钢集团天铁公司尹红伟说,“过去搞演练,提前写下脚本,大家按部就班走一遍,效果大打折扣。现在新国标强调应急救援,我们的演练就要改变。应该多开展无预告的突击演练,模拟真实故障,检验班组成员的瞬时反应能力和协同配合,这样才能让第三道防线真正硬起来。” 思想的碰撞,最终凝结为行动的共识。当热烈的讨论从宏观理念的探讨,沉潜至微观执行的路径,一套清晰的新国标实施“路线图”便在观点的交锋与融合中,逐渐清晰起来。与会者一致认为,新国标所描绘的“设计蓝图”,必须通过职工主动担当与企业有力作为的双轮驱动,才能转化为坚实的安全实效。 新国标将班组推向安全管理的前台,一线职工必须率先转变角色,成为安全现场的“主角”。首先要主动提升,匹配新要求。面对更精细的风险辨识、更系统的防控要求,职工必须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工具。正如燕山石化职工高常月所言,老师傅要放下身段,与年轻技术员结对子,积极适应新的管理方法,将经验与新标准融合,确保个人能力与新国标要求同步升级。其次要敢于履职,善用新授权。新国标赋予班组更重要的地位,也意味着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和潜在的权力。职工,特别是班组长,要敢于在职责范围内“唱黑脸”、做决策。如江汉油田职工张伟所期待的,在紧急情况下,要敢于行使停工权;在日常管理中,要敢于依据制度履行检查、处置职责,将赋予的“责任”转化为保障安全的“利器”。最后要全流程参与,筑牢新防线。每位职工都应成为“三道防线”上的哨兵。在日常巡检中,不仅要查隐患,更要联动思考应急准备;在风险作业时,主动参与安全交底和应急方案制定;在应急演练后,积极提出改进建议,真正实现从风险预防到应急处置的全程参与。 企业必须同步发力,为新国标在基层落地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首要任务是精准赋能,为班组“撑腰”。企业需要将新国标中“班组的基础支撑作用”这一原则,转化为一份权责清晰、界限分明、可操作性强的“班组安全权责清单”,让班组知道自己的权力和责任边界在哪里。同时,必须配套提供系统化、差异化、实效化的培训与工具,确保班组“接得住”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避免出现“责任空转”。关键环节是完善机制,让领导“扛责”。企业需要建立“发现问题—交办整改—结果确认—述职佐证”的完整闭环管理机制,将领导履职情况量化、可视化、可追溯。正如玉环电厂的成功实践所示,一份经班组签字确认的《现场安全履职记录单》,就是打破责任“层级衰减”最有力的工具,能有效杜绝“打卡式跟班”等形式主义。根本保障是打通壁垒,让防线“闭环”。企业层面必须致力于打破部门墙,通过技术平台和流程再造,实现风险、隐患、应急信息在安全、设备、生产等各部门间的无缝流转与共享协同。要确保一线班组上报的风险信息能够自动触发后续的整改流程与应急准备,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三道防线”能够真正联动运转,形成一个有机的防御整体。 “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班组都成为安全堡垒,每个职工都成为安全哨兵。”讨论接近尾声时,枣矿集团职工沙磊的这句话引发了大家共鸣。新国标的出台,为安全生产搭建了更科学的框架,但框架的落地,终究要靠每个班组的执行、每位职工的参与,以及企业管理体系的有力支撑。 当职工从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担当者,当企业从简单下达任务变为精准赋能支撑,当领导责任从口头承诺变为闭环落实,当三道防线从各自为战变为协同融合,新国标才能真正从纸面要求转化为守护生命的强大效能。期待随着新国标的实施,各方能协同发力,让安全管理的根基在基层的土壤中扎得更深、更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