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邮宣 姚学林 扬州日报记者 张旭
深秋,高邮高新区神居山上,汉林龙茶叶(扬州)有限公司的300亩茶园已悄然进入“休眠期”。茶园主人柏锦茜忙着和工人一起给茶田松土,操控无人机为茶树施肥,为来年的春茶积蓄能量。
“茶树这时最需要营养,养得好,才能挺过寒冬,开春才能长出肥嫩的绿杨春。”柏锦茜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笑容温暖,“种茶是体力活,虽然现在科技帮了大忙,但想种出香醇好茶,很多环节依然要靠人工精耕细作。”
从空中俯瞰,这片茶田层层叠叠,绿意绵延。六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寂静的荒坡。那时的柏锦茜和丈夫正在北京打拼。作为一家大型企业的部门主管,她收入可观。
转折发生在2019年。
“茜茜,神居山这片荒地,我想种茶。”父亲柏志宝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你能回来吗?”
挂断电话,柏锦茜站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车水马龙,内心挣扎。年薪可观的主管职位,光鲜舒适的都市生活,真的要放弃吗?可想到年迈的父母,想到故乡那片等待苏醒的荒山,她最终做出了选择。
回到高邮,创业之路并不平坦。2020年春天,一场倒春寒让她的梦想几乎冻结。一夜之间,200万株茶苗全部冻死,损失上百万元。
就在柏锦茜最无助的时候,高邮市农业农村局启动了应急帮扶机制。项目专员带着省农科院专家直奔茶园,帮助选育抗寒品种。如今,智能温控大棚里的新茶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作为“80后”新农人,柏锦茜深知,要把农业做大做强,仅凭一腔热情远远不够,必须依靠现代科技。
走进茶园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等数据。“这就是我们茶园的‘智慧大脑’。”柏锦茜指着物联网监测系统介绍,这是她外出向种茶前辈学来的。
这些年,柏锦茜不断外出,向各地专家和同行请教,从一个茶叶“小白”逐渐成长为真正的茶叶达人。
在福建安溪,柏锦茜看到老茶农为了保持茶叶品质,坚持人工除草,一蹲就是一天;在浙江龙井村,她跟着制茶大师学习炒茶,手上烫起一个个水泡……“科技能让种茶更精准,但好茶的灵魂,还是人的用心。”柏锦茜说。
持续学习带来显著成效,柏锦茜又陆续投入500多万元,对茶园进行提档升级。如今,漫步在茶园里,处处能感受到科技与传统的完美融合。物联网传感器静静地监测着每一片茶叶的生长,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灌溉,而采茶工人们依然沿用着最传统的手工采摘方式。
技术员胡志标轻轻掀开一片茶叶,指着背面微小的传感器说:“这个装置能精准监测叶片生长。去年我们根据数据调整采摘时间,春茶品质直接提升了20%。”如今,茶园已成功培育白牡丹、龙井、黄金芽等十多个优良品种,“神居玉剑”“神居叠翠”两大系列有机茶已成为当地明星产品。
在做好茶叶主业的同时,柏锦茜不断延伸产业链。
“我们开发了茶餐、茶点、茶浴等衍生产品。”柏锦茜如数家珍,“最受欢迎的是茶香红烧肉,一年能卖出上万份。”
如今,茶园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建起了酒店客栈、烧烤露营地、休闲吧,推出养生茶宴,神居山茶园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生态乐园。
产业做大后,柏锦茜不忘乡亲。茶园优先雇用本地劳动力,特别是上了年纪的村民。
“以前在外打工,最牵挂孩子。现在家门口上班,月收入四千多,还能照顾老人。”一位在茶园工作的村民笑着说。在茶园,像她这样实现稳定就业的农村妇女有30多人。茶园还带动20多户茶农联动发展,每户年均增收两万余元。“这片茶叶子,就是我们致富的金叶子。”一位茶农高兴地说。
点评
高邮市副市长杨芹芹:乡村振兴,核心在“人”。柏锦茜从都市白领转型为茶园主,推动茶叶种植、加工与茶文旅融合,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本地劳动力就业和农户增收,使茶园成为实实在在的“共富平台”。
高邮始终将培育“新农人”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通过成立新农人协会,搭建集培训、交流、服务与推广于一体的平台,助力人才扎根乡村、施展才华。同时,积极引导“新农人”拥抱数字时代,将智慧农业和直播电商作为必备技能,以数字化赋能产业升级。
未来,高邮将持续优化“新农人”发展生态,在政策、合作与推广上精准发力,构建人才自我造血、持续成长的长效机制。我们坚信,通过“平台支撑、产业融合、典型带动”,将有更多兼具视野与情怀的“新农人”涌现,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