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回复: 0

“干一行,就要钻一行、专一行”

发表于 昨天 15:2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河北日报记者 孙青 见习记者 屈玉琪

在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钢邢机”)加工五分厂,提到“小田师傅”,大家都知道说的是三车间的田利军。

10月23日,田利军在车间里操作生产设备。河北日报见习记者 屈玉琪 摄

铣刀移动,碎屑飞溅,10月23日15时,记者见到田利军时,他正站在控制面板前,专注地操作着数控机床。

在金属材料轧制成型过程中,轧辊是不可缺少的核心部件,正是通过它旋转施压,钢坯、铝材等材料才会发生变形,被轧制成特定形状和厚度的板材、管材。

“轧辊就像家里用的‘擀面杖’,只不过轧的是钢板。”田利军是一名轧辊镗工,1991年出生的他,已算得上是厂里的老师傅。2011年,他从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后,便进入中钢邢机,成为一名一线工人。

“刚到车间的时候,有过迷茫。每天这么上下班,年复一年重复劳动,这辈子有啥意思?”田利军回忆。

翻看大国工匠事迹,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做着不平凡事业的故事打动了他:“行行出状元,别人能行,那我也一定能把平凡工作干出彩,找到自己的价值。”

镗铣加工涉及扁面、键槽、销孔等工艺,是轧辊加工线上最关键、技术要求最严格的生产环节。入职不久,田利军就一头扎进车间,钻研起操作技能。

尺寸测量,是他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厂里生产的轧辊型号大,远超他在学校接触过的原材料规格,大型轧辊对精度测量要求极高,千分尺松紧度出现一丝偏差,都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反复练习找手感。”为快速精准操作千分尺,田利军下了“笨功夫”,一次测不准就再来一次,无数次尝试后,他练出绝佳手感,拿起千分尺一拧,就能找到恰当的松紧度,测出准确数据。

不怕难、肯吃苦。入职仅一年,田利军就熟练掌握了多种加工方法和数控系统操作要领,成长为车间的“全能选手”。他在各类大赛中崭露头角,镗铣加工效率做到了工友们的1.5倍。

作为国内轧辊行业龙头企业,这些年,中钢邢机积极探索应用数字孪生、AI大模型、机器人智造等前沿技术,加快转型升级。

2019年6月,公司引进车铣复合加工中心,这套智能化加工装备可以“打包”完成除产品磨削以外的所有加工工序,但要从容驾驭却不容易。

田利军主动请缨。为了尽快完成设备安装调试,白天他拿着本子向外国技术人员请教操作方法,晚上对着笔记反复琢磨工作原理。功夫不负有心人,3个月后,田利军和同事们熟练掌握操作技巧,全新的设备顺利投产。

“小田很踏实,平时爱看书,好钻研。”在同事司聚朝看来,田利军不光新技术学得快,在产品攻关、新产品试制上,也是带头人。

2020年,厂里首次加工一款新型花键产品,没有经验可循,田利军就和同事加班加点研究方法、确定参数。他对槽刀进行技术改造,工序效率提升,最终产品按期交付。

针对一台机床因数控系统及机械结构限制,无法实现盲槽和圆孔加工问题,他创新方法,编制全新加工程序,把盲槽传统的半自动加工变为自动沿轮廓下刀加工,把圆孔变为铣削加工,这样一来,效率提高150%。

他提出镗铣工序“免输参数”“免划线”工艺,通过平面角度仪精准定位轧辊在机床上的位置,省去产品调运、人工画线等环节,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大幅缩短了生产周期。

…………

14年里,田利军解决了95项技术难题,完成150余项技术创新,他自创的8项创新工作法在全公司推广,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近300万元。今年4月,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名单揭晓,田利军榜上有名。

“干一行,就要钻一行、专一行。现在技术革新加速,我得时刻关注行业新动态,不断学习新知识,希望自己能用更多创新成果,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田利军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