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记者 苏欣雨
“你看这个青铜仙鹤的动态感,再看这个百戏俑的肌肉、骨架、人体结构的美感以及服装上立体的纹饰设计……”10月19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马宇兴致勃勃地讲解着。
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与修复中心,若非近距离看到修复后的文物,就无法感受到其震撼。
第一件石铠甲、第一件青铜戟……
千万碎片被刮去浮土,整理、编号、比对、拼接,曾深埋黄土的残损器物,穿越千余年时光,在大国工匠马宇与团队的指尖下,化零为整,最大限度地完整展现在人们眼前。
1972年出生的马宇,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30余年。2016年,他获得“大国工匠”荣誉称号。对他而言,进入这一行不仅是延续父亲未竟的事业,还是当代工匠与历史匠人的一场双向奔赴。
在马宇的文物修复生涯中,他坚守“三个不”:深知文物“不可”再生、做事“不能”昧良心、在文物修复之路上“不停歇”。这“三不”准则,映照出一位大国工匠的匠心、良心与使命。
马宇深知文物“不可”再生,所以他对文物始终怀有敬畏之心。
1996年至1998年,马宇参加了中国和意大利联合举办的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用马宇的话来说,这是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不仅是技术的提升,还是理念的升华。
“早上理论、下午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马宇说,现代文物修复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所以培训班请来了各领域老师授课。
一次实操课,有同学无意间碰了放陶盆的筐子,产生较大声响,大家本不以为意,但意大利老师为此大发雷霆,并严厉斥责了这名同学。
这一幕,让年轻的马宇感到震惊,但意大利老师在之后所说的话,深深影响着他: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任何一次大意和失误都可能带来不可逆的严重后果,必须懂得敬畏文物。
“之后我反复回想老师的话,并审视自己早期的修复操作,确实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马宇说,他逐渐明白,深埋在地下的文物,穿越千年而来,作为能够接触到第一手文物资料的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完好地再现文物原有的风姿,让今人能够目睹到古人精湛的制作工艺,感受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内涵。
“每修复完一件文物,我都感到不可思议,对我们工作量的不可思议,对文物故事、先民智慧的不可思议。”马宇说,“尤其看到秦国工匠无意间留下的指纹,就有种时空交错感,我仿佛在与两千多年前的工匠面对面交流,也从中体会到文化的延续。”
马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做事“不能”昧良心。他要求自己,也勉励别人。
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关系到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
马宇牢记这份嘱托,他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就做好,尽可能做到完美。”
马宇曾经因为时间不充足,无法细致完成一项修复工作而选择拒绝接受这项工作。
“在所给期限下,我不可能用心完成、完美呈现,所以我放弃了。”马宇说,他宁可去看3年库房,也不愿意昧着良心赶进度,做一件满是瑕疵的作品。
“马老师常告诉我们,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对文物的损坏往往大于其自身的损毁,所以要凭良心把事做好。修复工作不是简单的粘接涂抹,要考虑能给后人留下什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师郭海娇说,“是马老师的匠人精神和修复理念让我理解了从事这项工作的意义。”
“文物修复相当于‘考古的第二次发掘’,修复师可以更细致、细微地去观察文物的各种信息。所以从提取文物到修复完成的整个过程,修复档案的完整建立至关重要。”马宇说。
“出土后的文物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病变,我们进行了什么操作,都需要通过绘画和文字详细记录。”马宇一边说,一边翻阅着一沓沓厚重的修复档案向记者展示。那是他们一笔一画记录下的宝贵资料。
守护文明长路漫漫,马宇始终步履不停。
截至目前,马宇已修复700多件文物。这些文物展陈在全国各地。
如今,马宇将工作重心转向“传帮带”,为文物修复领域培养高技能人才。
“目前,我在百戏俑坑修复团队(9901修复组),带领团队成员完成百戏俑的修复,在实践中传递理论、经验、技术。”马宇说,拍照、绘图、记录、清理文物时“度的掌握”、拼对等,都是学问。
文物修复虽然有一套普遍的衡量标准,但是具体的器物能对上这套标准的不多。
“文物的特性不同,一个墓道里的文物病变都不一样。怎样处理?就需要像中医一样,从整体考量,望闻问切,遵循‘最少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可辨识性原则’等。”马宇说,“这个领域的人才需求极大,我会不遗余力地把我的感悟、经验传授给青年文物修复者,为他们铺就成才路上的阶梯。同时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投入到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