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回复: 0

“修旧如故”的时光密码

发表于 昨天 15:2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天津日报记者 丁晓晨

深秋五大道,梧桐初染金。56岁的赵振华戴着红色安全帽,走进河北路上的一座小洋楼——这是他30年前拜师年云如学手艺的地方。从17岁初中毕业来津当“小工”,到如今成五大道老建筑修复“活资料库”,40年里,他把老房子从“破了就补”修到“延续时光”,成了老建筑与岁月的“摆渡人”。

1985年,赵振华加入天津市四达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服务,跟着师傅年云如从搬砖和泥学起。那时“修房子”就是“哪坏补哪,结实就行,像给衣服打补丁,不在乎痕迹”,但师父的话刻进他心里:“修老房如给人看病,得‘望闻问切’再对症下药。”这让他对老建筑生出敬畏:“好看的老房子,坏了可惜。”

转折在2005年。修复常德道、大理道上的老洋楼时,他想把剥落灰泥、腐朽梁架“全铲换新”,却被专家拦住:“这是百年工艺,毁了就没了。”“修旧如旧”四个字,让干了20年维修的他豁然开朗:“修老房不是变新,是让它‘老得体面’。”

从此,他的工作从“修房子”升华到“修时光”。手机相册存满老建筑细节照,徐世昌之弟故居濒临坍塌的楼板、百年绳纹门柱都在其中;空房改成“老建材仓库”,印着英文字母的砖、雕花木梁、金属老配件整齐码放,“以前当废土扔,现在知道是宝贝,五大道老房材料能互用”,拆修时更慎之又慎,“坏十分之一,拆坏十分之九,就对不起历史。”

赵师傅在学习和实践“修旧如故”的过程中,也练成了自己的独门“绝活”。2018年,“老病号”睦南道11号院内建筑的一楼墙面让大伙犯了难——反碱严重到墙皮鼓包掉渣。赵师傅带人拆了原有抹灰层,看着斑驳的基层墙体没急着动工,反而把拆下来的反碱老砖一块块收好研究。“这种程度的反碱跟环境有关系,跟原材料也有很大的关系,但这些老砖不能换。”接下来的半个月,他泡在现场反复研究:物理的、化学的……能想到的办法都试了一遍,最后发现原来食用白醋既能中和碱性,又不会伤了百年老墙的肌理。施工时,他用白醋一遍遍仔细刷涂墙体,连砖缝都没放过。等墙体酸碱度彻底中和,他再按照老墙面的材质配比调灰,按原墙面样子抹回去。“多年过去,我只要经过就进去看看,那面墙再没返过碱”,赵师傅语气里满是自豪,“谁也看不出这里当年曾是‘疑难杂症’。”

“抽梁换柱”“墙体掏碱”都是赵师傅和同事们研究出的“绝招”,这些修旧如故的“大招”,大到可以“掀开天灵盖给老建筑续命”,也细到要用绣花精神一点一点完成。“原市委组织部招待所楼顶大块石材移位,我们用预制夹板绳索固定,用细钢钎慢慢把石材缝隙松散的黏合剂勾出来,把整块石材归位。石材缝隙表面用木条封堵,再用石灰、煮沸的糯米水、细沙按比例搅拌的灰浆一点一点地手工填充缝隙,等灰浆干燥后把木条拆除,最后用原颜色的灰膏勾缝,做到了和原有风格一致的效果。”

这几年,修复又添新要求——让老房子“活”起来。不再只盯结构,还要配合设计师适配新场景:洋楼改咖啡厅要留足电气布线,装智能冷暖系统得平衡原貌与实用。他常和设计师讨论方案到半夜,从建筑结构到电气防水,“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让老房守得住过去、装得下未来。”

如今赵师傅已很少动手,但五大道活化项目总找他“取经”——他手里30年前的老照片、记了半辈子的细节是设计团队的定心丸。“干这行急不得,一栋房修半年是常事。”他望着洋楼群,有欣慰也有牵挂,“这些房子还能站百年,可愿学的年轻人少了。”

手指抚过20年前补的砖,颜色已与老墙相融。对赵振华而言,每栋修过的老建筑,都是他与时光对话的见证,是“修旧如故”的时光密码——它们替天津留住过往,也以崭新姿态,拥抱城市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