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回复: 0

一位85后书记“治村经” 威信是脚踏黄泥干出来的

发表于 昨天 15:2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大众日报见习记者 秦光然

10月20日,在山东省莱阳市山前店镇东岔河村,一条贯穿全村的道路正在修缮,仅用时半个月,路两侧的违建便全部清理完毕。从单打独斗到众志成城,在东岔河村蜕变的背后,藏着一个85后书记独特的“治村经”。

过去的东岔河村远不及现在,这里曾是山前店镇有名的贫困村。“村里不但穷,人心还不齐”,周围村甚至有“说媒不说东岔河”的说法。2014年,85后杜晓伟毅然放下在外经营正红火的生意,他瞒着家人回到老家东岔河村,挑起了振兴家乡的重担。

村里人觉着杜晓伟好相处,他从小在村里长大,是土生土长的东岔河人。在村里,杜晓伟辈分小,他见着村里的人满脸笑容,更是一口一个“叔叔婶婶”,格外亲切。但到了工作上,这份亲切里便带上了果断和坚决。他说:“村干部想做事,就得有威信,说话才有人听、有人信。”

2018年,回到村里的杜晓伟“自带干粮”,他用自己做生意攒下的钱为村里一次性垫付近20万元,这笔钱全部用于修理村里的基础设施。随着全村七千亩土地平整完毕,杜晓伟的威信在村民中树了起来。

谈到杜晓伟,大学毕业回流村庄的王雷脱口而出:“他年轻还低调,做事很有一套。”平时杜晓伟喜欢穿一身耐脏的衣服,骑着他那沾满泥的小电驴在厂房和村里来回奔波。哪里有事,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低调的他做起事来雷厉风行。其他村拆违,先拆愿意配合的,而杜晓伟不一样,他解决村里问题每次都先从“最难啃的骨头”入手,优先解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在等待修缮的道路旁,有一家私人厂房,户主不愿拆迁,杜晓伟和村两委成员就先去做他的工作。“我们那时每天都去他家,待到晚上九点多。”书记助理牟剑兴说。经过他们的软磨硬泡,这块“难啃的骨头”终被啃了下来。“最难办的搞定了,这工作就好做了。”杜晓伟不无得意地说。在这一户的带动下,不到半月时间,东岔河村就完成了修路前的准备工作。

在受邀回村创业的杜明明看来,杜晓伟更像是“羊群里的头羊”,能带着村往发展的路上走。杜晓伟上任前,村里草莓种了二十多年,但农户们人心不齐,并未形成规模化产业。那时候的东岔河村,村民们“各扫自家门前雪”,没有主心骨。村民们草莓种得零零散散,挣不到钱。

杜晓伟的眼光长远,他想为村里打造一个品牌。经过考察,他选择了与村庄有历史渊源的草莓,并引进大棚技术。起初,村民们不想种大棚,认为投入成本高,收益不确定。为打消村民顾虑,杜晓伟领着20多个愿意跟着干的人带头盖起大棚,大棚建好,第一年就回了本。看到赚钱了,其他村民便积极参与了进来。目前,村里的草莓种植大棚超过百间,一条从育苗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悄然形成,一个大棚年收益达十万元,村民们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致富”。

杜晓伟看事情的角度与众不同,面对村庄电路建设等规划问题,他总能敏锐地指出弊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为村里考虑。心存发展眼光的同时,他亦以真诚贴近村民。修路工地上,总能看见他脚踏软烂的黄泥,撸起袖子与大家并肩而立。

提到杜晓伟,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心齐气顺,拧成一股绳。今年村里修冷库,从发消息到收款,仅用3小时,村里就集资240万元。村庄更是实现了人员回流,人口从2014年的71户增长到如今的170多户,家乡的振兴让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