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通讯员 张彦昕 张密 前不久,受第20号台风“博罗依”影响,海南三亚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航班停飞、学校停课、景区关停……但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热带医学科主任李慧灵像往常一样准时出现在病房,耐心细致地展开诊治。 “患者把生命托付给我们,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尽百分百努力。”作为一名军医,从军10余年来,李慧灵始终与战友、患者站在一起,把守护生命当作自己的战场。 她牵头组建全军首个临床热带医学学科,长期致力于相关领域的防治研究,足迹遍布周边热带岛礁,守护患者的健康与安全,为海岛官兵和群众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健康长城”。她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承担国家、军队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1项,被表彰为“联勤保障部队卫勤保障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1次。 “医院是拯救患者生命的地方,容不得半点敷衍” 雨过天晴,清晨的阳光洒在热带医学科外鲜艳繁茂的三角梅上,李慧灵来到科室,带着科里的医护人员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热带医学科技师余符君与李慧灵共事多年,在他的印象中,李慧灵无论什么时候,对待患者都非常认真负责,“从她身上看到了医者仁心,也看到了一名军人的使命担当。” “生病让我好多事情不能去做了,如果可以早点发现,或许我可以有多点时间给国家作些贡献。你去学医吧,以后救救像爸爸一样的人。”为了解决乡亲温饱,毕生致力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父亲,在李慧灵16岁那年被确诊为胃癌晚期。李慧灵听了父亲的临终遗言后,毅然投身医学之路。 2012年,37岁的李慧灵从广州来到了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呼吸科。在总医院老专家和身旁战友的影响下,她对“人民军医”有了深刻认识。2014年,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李慧灵被特招入伍,正式成为一名军医。第一次穿上军装时,她内心充满自豪,也下定决心:“要对得起这身军装。” 2019年,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受命成立全军首个临床热带医学科。李慧灵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敢闯敢拼的劲头,被院党委选定为学科创建者。建科之初,既无场地也缺人才,一切都需从零开始。 “当时我还不太清楚来这里要干什么,但李主任叫我来,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回忆起当时转入科室的场景,余符君说,“李主任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拼命三娘’,她一定可以干成。” 余符君清晰记得,热带医学科建科初期还没有完全独立的区域,虽然只有两间病房,但仍让他体会到“忙起来简直挪不开脚”。虽然自己科室任务繁重,但李慧灵依然坚持“能收的都收”,还帮助其他科室收治病人。后来为了能够增加床位,为患者创造更好的医疗条件,李慧灵带着科室成员经历了5次“搬家”。 2020年,科室整体搬迁至由板房搭建的江林院区,病床扩容至数十张,各类诊疗设备陆续配齐。其间,李慧灵带领大家清理板房周围的荒地。她挽起袖子捡垃圾、拔杂草,铁锹磨破了虎口也不停歇。旁人劝她休息时,她一边擦汗一边对大家说:“就医环境很重要,医院是拯救患者生命的地方,容不得半点敷衍。” 大家被她的劲头感染,自发组建了一支“护院小队”。有人从老家带来绿萝、吊兰点缀环境,有人利用休息时间修剪杂草、平整土地,有人找来废旧轮胎改造成花盆。渐渐地,荒地变成了绿意盎然的花园,三角梅、扶桑花在板房周围竞相绽放。如今,患者路过这片花园时总会驻足观看,有患者称赞说:“这里花好,医护人员对我们又好,住在这心里都亮堂。” “将临床难题转化为科研攻关课题” “妙手回春力挽病危患者”“精湛医术保健康……”热带医学科的走廊内,挂满了康复患者为表达感谢源源不断送来的锦旗,数量甚至多到每年都得更换一批。 “这不仅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多年来,李慧灵带着团队累计救治患者超万人次,其中危重患者千余人次。她总是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些患者是我最好的‘老师’,现在多看病人多积累经验,将来一定能够派上用场。” 李慧灵秉持着“将临床难题转化为科研攻关课题”的理念,带领团队不断从病例中摸索出新技术新方法,深入基层和偏远区域收集一手资料,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地与致病源展开无声较量。她和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仅转化为更高效的临床救治手段,更为卫勤保障提供了关键的科学支撑。她主持了多项国家、军队及省部级课题,多次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 “战场上,军医能背着这么重的仪器吗?”一次救援任务中,李慧灵背着几十斤重的检测设备从舰艇换乘小艇,在颠簸的海面上,一种担忧涌上心头:如果是战时环境或者突发紧急情况,“笨重”的设备能够及时妥善完成救治吗?想得再多,不如快干一步。她带领团队在实验室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攻关。最终,他们研发的便携式诊断仪,不仅大大减轻了重量,还有效缩短了筛查时间。 海军战士小马在训练中不慎手指骨折,被海水浸泡后伤口严重感染,手背肿得像馒头,体温飙升到39.8摄氏度。接到求助后,李慧灵立即带着新研发的便携式诊断仪赶赴现场。 凭借专业设备和过硬技术,李慧灵团队仅用28分钟就明确了病原体,并进行精准用药。一周后,小马康复归队。卫生所医护人员感慨地说:“要在以前,送回三亚检测至少要3天,小马的手可能就保不住了。”这缩短的不仅是检测时间,更是守护战士健康的生命线。 在某部一次实战演练中,有战士不慎吸入一种烟雾,导致化学性的吸入性肺损伤。李慧灵带领团队使用他们改进的技术和设备,仅用1小时就完成伤员的气管镜快检,并实施精准定位用药,帮助战士快速痊愈。 这一成功案例,成为作战条件下吸入性肺损伤经治疗没有发展为肺纤维化的典型案例,为未来战场救治提供了宝贵经验。 “提升战斗力需要什么,我就去干什么” “李主任,谢谢您保住了我的手。”今年6月,武警某支队队战士马玉奥带着自己打出99环的靶纸,来医院复查,向李慧灵郑重敬礼表示感谢,他右手背蜿蜒的疤痕还清晰可见。 去年12月,马玉奥在执行任务时,右掌骨粉碎性骨折,卫生队为他做了内固定术,但在之后的复查时发现他右手四指末端肿胀发亮,活动时疼痛剧烈且渗血,诊断为急性骨髓炎,感染菌不明,可能需要截肢。 “李主任,我能不截肢吗?没了右手,我该怎么办?”躺在病床上的马玉奥攥着被角,指节发白,眼神里满是恳求。 李慧灵盯着他的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陷入了沉思。经过多学科讨论,她最终制定治疗方案,随后便是持续的局部引流、彻底换药、一点一滴的治疗,同时辅以心理支持治疗。 临近过年时,马玉奥担心治疗中断,李慧灵给他吃了颗定心丸:“我的病人在这里,我也会在这里。” 如今,看着马玉奥靶纸上9个10环、1个9环的弹孔,李慧灵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了:“保住这只手,等于保住一份保家卫国的力量。” 2025年6月底,烈日炙烤着海面,李慧灵随“丝路方舟”号医院船执行“健康送海疆”任务。途经无法靠岸的小岛礁,她和同事们从舰艇换乘小艇,在波涛汹涌的海浪中驶向守岛官兵。从事热带医学研究多年,李慧灵对这片海域的环境了如指掌,更对常年驻守在这里的官兵充满敬意。 “提升战斗力需要什么,我就去干什么。”李慧灵深知,热带海岛的疾病防治水平直接关系到驻岛官兵的战斗力。10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布战舰、岛礁、丛林…… “最快速的救治,不是120,不是医生,就是身边的战友。”这是李慧灵常对基层官兵们说的话。一次集训,她听到远处的呼救声,立即狂奔过去,发现一名战士在训练中晕倒。她立刻跪在战士身旁实施心肺复苏,战士很快苏醒过来。后来这名战士被诊断为心肌炎,因抢救及时顺利康复。 “训练场上晕倒,黄金抢救时间很短,战友的第一反应可能决定生死。”从此以后,李慧灵下部队时总会强调自救互救的重要性,带着大家反复练习,直到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急救技能。许多经过培训的官兵在后续的训练和任务中,成功运用所学技能救助战友。 通过创新诊疗技术、优化救治流程、培养专业人才,李慧灵带领团队不断提升热带地区的卫勤保障水平,确保官兵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李主任总是以最高标准来要求我们,帮助我们在‘卫勤战场’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2022年从海军军医大学博士毕业的95后医生颜方芷,通过在热带医学科几年的历练,已经成长为科里的骨干,她说:“身为军医,我要像李主任那样,在这片无形的战场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在李慧灵带领下,热带医学科已经成为军队临床热带医学领域的重要力量,为部队战斗力生成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许多经过她救治的官兵,回到了自己所在的战位,继续为强军事业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