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回复: 0

刘松柏:“手沾泥土”的劳动价值永不过时

发表于 昨天 15:3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访谈时间:2025年10月16日

访谈人物:刘松柏

访谈地点:云浮市新兴县温氏集团刘松柏工匠创新工作室

【人物检索】

刘松柏,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博士,温氏集团禽业生产技术部饲料营养室主任,正高级畜牧师、首席技师。自2012年加入温氏以来,始终扎根饲料营养技术研究一线,潜心钻研中华土鸡饲料,重点在饲料抗生素减量使用、中华土鸡特色数据库构建、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氮磷减排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带头建立的五十余项引领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在食品安全和饲料端降本增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南粤工匠”等荣誉,今年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大国工匠”人才。

谈匠心

养鸡也需要“工匠精神”

记者:当大家谈到“大国工匠”人才时,大多想到航天、高铁这些高精尖领域。而您专注于“养鸡”,却也获得了这个顶级冠冕。您是如何理解养鸡领域的“匠心”?

刘松柏:作为为数不多的农业领域“大国工匠”人才,当我一介绍我是养鸡的、搞鸡饲料的,大家可能会有强烈的疑问:这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事实恰恰相反。做饲料配方,就像是给鸡制定健康食谱,如何做到既降低饲料成本,又保证鸡的健康生长和鸡肉品质,其中有着很高的科技含量,过程中处处都需要发挥“工匠精神”。

在我们团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从来都不是口号,而是对每一个微小数据的“死磕”。比如,对“耗料增重比”的控制,我们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因为这个数据每降低0.01,一年就能为企业带来约8000万元的效益。又比如,十多年来,我们耗费大量精力,把鸡在不同季节、环境、养殖模式(笼养、平养)下对饲料营养的需求数据,一点点地称出来、算出来、抠出来,为的就是不浪费一毫一卡。对于研究的效果,我对自己也是高标准、严要求。比如,在中华土鸡净能体系的搭建过程中,最初试验不达预期,团队有人想“凑合用”,但我坚持寻找问题的根源。

记者:请科普一下什么是“净能”。

刘松柏:所谓“净能”,就是饲料总能减去粪能、尿能及肠道产气能量,再减去热增耗的能值。净能体系是目前衡量饲料营养影响家禽实际长肉、下蛋等表现的最准确的能量指标。用净能来配饲料,更加省钱、减排,鸡也长得更好,对于养殖的降本增效意义重大。

记者:研究中华土鸡饲料,也就是解决鸡的食物问题。而鸡,又是人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在广东,素有“无鸡不成宴”之说。所以您的研究对于老百姓餐桌上的“高质量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刘松柏:中华土鸡是我国自主培育的品种,与源自国外的白鸡相比,肉质风味更好,是中华美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中华土鸡的养殖过程中,饲料成本占比却高达70%,饲料转化效率低,与白鸡相比并不具备优势。我所做的,就是不断深入研究、不断创新技术手段优化饲料配方,在确保中华土鸡食品安全和肉质鲜美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养殖成本,让更多消费者能以更实惠的价格,吃上健康、安全、美味的中华土鸡。

谈创新

建立全新的饲料原料数据库

记者:听说您在从业之初就立志要建立一个属于中华土鸡专用的饲料原料数据库?

刘松柏:是的。十多年前,我们在做中华土鸡饲料配方时,会参照国外白鸡的原料数据库,但中华土鸡与白鸡差异较大,生产中容易出现偏差,造成巨大浪费。当时我就意识到,只有构建起专属于我们中华土鸡的原料数据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把中华土鸡发扬光大。因此,我下定决心写一本中华土鸡自己的“饲料字典”。

记者:建立一个全新的数据库,这事听起来就很庞大、很枯燥,你是怎么做到的?

刘松柏:从无到有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数据库,需要耗费很长时间,也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财力。由于可参考的资料非常少,研究过程中确实面临着很多技术难题。

首要的难题就是要摆脱传统白鸡的评估体系,研发出能快速、精准测定中华土鸡对不同原料消化率的新方法。对此,在研究初期,我们团队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赵峰研究员合作,创新利用仿生方式模拟肉鸡的消化道进行原料营养价值评估,将测定一种原料数据的时间从6个月缩短到3天。此外,我们还要面对海量的数据验证:分别要对300多种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进行逐一验证,而每种原料背后都有200多个指标,每组数据都需要在实验室反复校准、在鸡舍现场跟踪记录。因此,凌晨蹲守鸡舍记录数据、深夜泡在实验室分析数据,可以说是我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状态。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最终成功搭建起涵盖329个饲料原料的数据库,确定了中华土鸡的动态营养需要量。有了这个数据库和营养标准,就可以对各类原料的价值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估,准确地做出中华土鸡的营养餐配方,不仅解决了中华土鸡“营养不对症”的痛点,还让饲料利用率提升了约8%。

配方“一减一替”的破局之道

记者:很多消费者可能不知道,豆粕是饲料蛋白的重要来源,但它主要依靠国外进口,面临“卡脖子”问题。你是怎么破解这些问题的?

刘松柏:玉米豆粕型配方是最经典的饲料配方,但由于近年来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涨,而且受制于国外原料供应。因此,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实现饲料节粮,对豆粕进行减量替代很有必要。

多年来,我一方面积极带领团队开辟可替代豆粕的新饲料资源;另一方面,尝试搭建中华土鸡基于净能体系的低蛋白多氨基酸平衡体系。新饲料资源利用的核心关键就是刚才提到的中华土鸡饲料原料数据库。通过前期大量试验,我们明确了各种饲料原料在中华土鸡不同饲养阶段的有效营养成分和适宜添加量。比如,要用葵花籽粕来取代豆粕,就需要从数据库中准确知道葵花籽粕在中华土鸡饲养上的营养和消化率等指标,才能保证后续配方的效果。如果没有通过这个数据库准确计算、平衡,直接用其它原料去取代豆粕,就很容易出问题。

以往,多数人片面地认为饲料中的蛋白含量越高越好。其实,蛋白质营养的实质是氨基酸营养,需要关注各种氨基酸的水平和比例,过分关注蛋白质高低而不重视其中氨基酸的平衡,不仅会导致蛋白质的过度浪费,也不利于动物健康发育和高效生产。因此,我花费了几年时间去逐个研究中华土鸡生长所需要的十几种氨基酸,一共进行了30多项实验。经过不断实验和数据积累,如今已经实现通过切入基于净能体系的低蛋白多氨基酸平衡日粮,把饲料粗蛋白水平调下来,使日粮各氨基酸含量均精准满足鸡的营养需要,提高了蛋白的利用效率,大幅降低了饲料成本,能为企业创造每年数亿元的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通过应用中华土鸡净能体系和低蛋白多氨基酸平衡配方技术,直接减少了蛋白原料用量,加上使用各类杂粕替代豆粕,目前,温氏的中华土鸡饲料中,豆粕总使用量从15%下降到5%。此外,应用低蛋白多氨基酸平衡技术降低了粗蛋白水平1.4%,还有效减少氮排放。

记者:也就是说,食用这种低蛋白饲料的鸡,它们排出的粪便氮含量较低,减少了分解过程中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没有那么臭,这也为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

刘松柏:对!该成果也获得农业农村部的高度肯定。

谈未来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记者:您说过,“真正的畜牧科研必须到充满‘鸡粪味’的一线去检验真理。”今天来到您在研究时蹲守的鸡舍,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但现在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坐在洁净的实验室里。您如何看待这种“手沾泥土”的劳动价值?

刘松柏:我认为“手沾泥土”的劳动价值永远不会过时。洁净的实验室固然重要,但若没有一线的真实反馈,再精妙的模型也可能沦为空中楼阁。就比如研究中华土鸡,如果你不亲自到养殖现场看看,你都不知道鸡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且很多研究课题往往就藏在一线,需要主动去挖掘。比如,研究不同的饲喂方式对“耗料增重比”有多大影响、不同生活环境条件对肉鸡采食量的影响等等,这些都需要长期蹲守一线观察、记录,才能取得成果。因此,不管是研究课题还是推广研究成果,都要勤于走到充满“鸡粪味”的一线,才能让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记者:您已经带了16名徒弟,他们遍布企业乃至行业的关键技术岗位。当您把积累了十几年的经验和“秘籍”传授给他们时,您最希望传承下去的,除了技术,还有什么?

刘松柏:我常常对徒弟们说,人这一辈子能够发挥所长,把一件事做好,就已经相当厉害了。因此,除了技术,我最希望传授给他们的就是要有“把中华土鸡发扬光大”的情怀,要有“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精神。

记者:最后我们来谈谈未来的设想。在您看来,AI在未来能如何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当未来AI能够完成大量工作时,我们坚守的这份“工匠精神”,其价值又会体现在哪里?

刘松柏:我认为,未来“AI+畜牧”是必然之路。比如,用AI打造“智能配方师”,实现全自动配方设计与优化,减少人为决策偏差;在饲料生产中引入AI实时监控,让每一批饲料的质量都精准可控;让AI进行饲养管理,通过对肉鸡生长性能进行实时监测,根据养殖目标实现智能精准饲喂;通过AI算法挖掘肉鸡养殖全产业链的价值点等。

尽管未来或许很多工作都可以利用AI完成,但我坚信,AI再怎么发展也替代不了人,因为它无法创造“原始数据”。而人的创造力、判断力、责任感,恰恰就是AI时代最稀缺,也是最不可替代的“工匠精神”。这也是我想对徒弟们说的。

【记者手记】

“致广大而尽精微”

记者在参观“刘松柏们”的养鸡试验场时,必须头戴工帽、身穿白大褂、脚着鞋套再穿雨鞋。每进一门,都要把穿着雨鞋的双脚浸在注了消毒液的池中消毒,再在盛了消毒液的盆中洗手,充满仪式感,这是保证鸡舍洁净、不被感染的必要程序。查看试验记录,鸡只均重都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三位。他们的“一丝不苟”,他们工作过程中的高科技含量,他们在“凌绝顶”处继续以厘米、毫米、微米级的高度不断精准攀登的精神,以及他们就连“鸡粪的气味”都要作为问题“死磕”不放的执着担当,完全颠覆了记者对于养鸡的印象和认知。

“致广大而尽精微”,统观刘松柏团队的工作流程、日常,以及所取得的卓越成果,完全可以著一部关于中华土鸡饲养的“考工记”。为什么从“养鸡”这一行也能培育出“大国工匠”人才?为什么“养鸡”也必须具有工匠精神?访谈之后,豁然开朗。

总策划:张英姿

策划:詹船海

执行: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徐亚辉 詹船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