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专家点评】   作者:范嗣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分院院长)   当高架桥下响起体育活动的喧闹,当层叠的屋顶花园绽放生机,当社区零碎地块化身居民共建共享的“口袋公园”——这些在快速城镇化时期常被遗忘的“边角料”,在城市更新行动中悄然重塑城市的空间肌理与人文温度。将过去城市的剩余空间升华为现在弥足珍贵的“金角银边”,看似微小的空间变革,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丰富了居民生活,更是城市从粗放扩张到精细化治理转变的见证,关乎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生活细节。   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做出“两个转向”重大判断,标志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迎来历史性转折。2024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这种转型,正是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内在要求。区别于过去“归大堆、摊大饼”的外延式扩张,内涵式更新要求我们以“绣花功夫”挖掘存量潜力,提升空间价值。激活空间“边角料”,让它们蝶变为“金角银边”,需秉持“绣花”精神:精准、精细、精致、以人为本。其成功关键,在于对人的需求准确把握,对空间肌理与社会文脉的深度尊重与有机融合。   其一,复合多样功能,切中市民需求。城市剩余空间往往形态各异,其潜在价值恰恰在于其灵活性与适应性。一些社区将微型边角地块巧妙设计为兼具儿童嬉戏、老人休憩、临时市集功能的“口袋公园”;道路交叉口高架桥下空间成为儿童游玩、老人锻炼的游乐场;屋顶空间既打造绿意盎然的社区农场,又为居民提供观景社交平台……这种灵活多变、随需而定的功能组合和利用方向,正是抓住了市民对于公共空间场所的迫切需求,才让有限空间焕发出无限活力。   其二,融合文脉特色,唤醒场所认同。空间是集体记忆的容器,需要尊重场所文脉基因和创造性转译,从而增强场所特色和吸引力。例如,四川成都市武侯区在社区更新中将三国文化、街区历史融入街道墙体景观打造,让文化基因在新生活中延续;福建厦门市部分桥下空间改造,不仅融入本地特色建筑元素,更保留场地原有工业痕迹,使其成为既承载历史记忆又洋溢现代气息的独特场所。尊重场地记忆,将新元素与旧肌理有机融合,空间场所方能在时间维度上获得真正的厚度与认同感。   其三,社区深度参与,共谋共建共享。居民是空间最直接的使用者和感受者,搭建多元参与的平台,推动社区参与共建共享是激活“金角银边”的持续动力。例如,不少地方在变社区废弃角落为小菜园的过程中,居民全程参与设计、建造与维护等环节,从而极大增强了归属感与责任感。挖掘剩余空间潜力潜能时,需充分向周边社区征询意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确保空间利用真正解决老百姓痛点难点问题,并引导周边住户和商家自发更新、参与管理。   当然,将这些宝贵的“边角料”点化为“金角银边”,前路并非坦途。权属的模糊性、各部门的统筹协同、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后期的长效维护,都是亟待破解的难题。这要求城市具备更精细的治理智慧与更包容的制度设计。比如,探索灵活的土地使用政策及建设模式,完善用地审批、方案审查、合作协议签订等相关程序,规范市场监管、消防、卫生等证照办理流程,创新“政府部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共建共享”的多元投入与运维模式,都是关键所在。   城市剩余空间的焕新绝非简单的物质空间改造,更是一场深刻的空间生产革命。每一处剩余空间的蝶变,都是中国城市内涵式发展的生动缩影——在这里,空间价值与人民福祉相互成就,高质量发展与精细化治理深度交融,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蓝图也正在这点滴织补中渐次展开。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苏雁、马跃华、李宏、张国圣、王建宏、张锐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欣然)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31日 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