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监管与服务,这两个似乎并不相关的词语,近年来却在全省产业经济发展实践中衔接地更加紧密,河北省生态环境领域,服务经济、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正成为了新常态。在燕赵大地上,一场从“监管为主”向“服务优先”的转型,正在生态环境系统悄然发生着。在基层,环保专家们如同“环保医生”,为企业除痛点解难题,激发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近日,记者深入保定市曲阳县一线企业,探访“环保医生”的诊疗故事。
×
马上注册!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外来企业眼中的
 
 “环保超人”
 
 总投资10.7亿元、占地400亩的河北省重点项目,却能在7个月完成厂区建设和设备安装,3个月内完成环保验收并取得排污许可,2个月内拿到开工运营许可……这是一家落户保定市曲阳县的广东投资企业亲历的河北加速度。
 
 “高速、高效、高标准,一切都是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的,项目每一步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生态环境部门的给力相助和协调跟办。”10月15日,河北揽悦环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揽悦环保)现场运营总经理王水远向记者提及环保工作时,表达出了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在他的眼中,生态环境部门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企业谋发展。
 
 揽悦环保是我省唯一通过招拍挂拿地新建的“河北省保定市飞灰终端处置中心项目”,这家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料飞灰,都是垃圾焚烧发电企业的终端废弃物。
 
 “一吨生活垃圾燃烧后的飞灰产生量仅有3%至5%,这种无机物里富含钾盐和钠盐,我们还能从中提炼出金、银、铜、铁等金属。”王水远用从电厂垃圾里抢“宝贝”来形容自己公司的业务。
 
 记者看到,在企业厂区东侧的原料处置区内,整齐码放着从电厂收来的飞灰,整片区域被12道特制的黑色防渗双层膜覆盖着,底部通过收集管网与污水处理设施相连接,确保任何细微雨水混合物都能被集中收集处理。
 
 “这套高效的危废水处理系统,就是环保专家义诊后,帮我们选出的最优治污方案。”王水远感触良多地说,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他曾多次专程到江苏等先进省份考察设备,相关企业招投标的价格都在1000万元左右,后续使用中,每吨危废水处理成本也得四五百元。正当他因技术选择陷入两难时,河北的省、市两级环保专家上门为企业“把脉”,最终帮助企业从山东一家设备厂家量身定制了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方案,通过采用膜生物反应技术,实现了经济效率和治理效果的双赢。
 
 “利用新方案,我们只投资了500多万元,不但降低了初始建设成本,而且在后续使用中,每吨危废水处理成本降到200元左右。”王水远说。
 
 在曲阳县,生态环境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再是单纯的执法者,而是变身为给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的“建言献策者”。这种角色的转变,正是河北省生态环境系统从监管型向服务型转变的缩影。
 
 环保主动服务
 
 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在河北曲阳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的备料车间里,工人们手工筛检着原料中杂质,现场熟料码放有序,废弃物严格依规存放和处置。在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的帮扶指导下,作为传承千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瓷烧制技艺”的保护单位,该公司也在实现着古老传承和逐绿而行的协同发展。
 
 “生态环境部门派专人帮助我们分析原料陶土特性和处理工艺,实测废气成分数据,给我们提出合理的环保改进措施,通过制定有效减排方案,大大降低了生产中废气的产生。”陈氏定窑董事长李佳告诉记者,生态环境部门还搭建起环保微信群,安排专职人员每日值守,企业遇到任何问题时,都能及时得到回应和解决,微信群成为企业日常获取环保相关信息、学习借鉴先进环保技术的重要渠道。
 
 在陶艺制作车间,十几名传承人在手工修坯、雕刻环节中尽显技艺风范,如今烧制工艺实现了绿色生产,车间里的工作环境也大为好转,宽敞明亮的工位,清新洁净的空气,正是在环保专家的细心呵护下,传统制瓷产业焕发出持续的生命力。陈氏定窑的产品已连续两年被选为外交部国礼赠送给各国大使馆。这家有着50年工艺传承的老厂,成为传统产业向绿色生产转型的标杆。
 
 河北田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曲阳县一家以煤为原料,主要生产尿素、液氨、双氧水等产品的化工重点监控企业,该公司在产业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环保挑战。由于企业生产过程复杂、环节多等特点,导致部分设备在运行规程上问题频发。生态环境监测人员发现该公司存在生产波动期锅炉启停频繁、在线监测数据标记不规范等问题后,专门派出业务骨干上门指导,帮助该公司将复杂的标记规则分类编写为简明的操作流程,让锅炉岗位的员工更直观掌握,企业再未出现过同类问题。
 
 “环保部门上门是在实实在在地来帮助我们,让企业生产运营更加顺畅了。”河北田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江涛感慨道,从那以后,每逢遇到环保方面的难题,企业都会第一时间向生态环境部门求助咨询,总能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有了监管部门帮扶让企业经营发展有了主心骨。
 
 “2027年,公司将投资10亿元启动合成氨系统升级项目,新生产线改造投用后,我们也将全面向环保绩效A级企业发起冲击。”谈及企业未来发展,张江涛信心满满。
 
 数智赋能与金融助力
 
 驱动产业发展
 
 “科技与狠活”这句2022年兴起的网络用语,已经成为当下直播带货的口头禅。如今,正是在“科技与狠活”支撑下,
 
 让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更加人性化。记者在基层采访中发现,数智赋能下的“非现场监管”已成为常态,对守法企业日常经营干扰少了,却实现了对违法企业的精准管控。
 
 在曲阳县生态环境信息中心里,监控大屏实时刷新着全域关键点位的信息数据,这里整合着保定市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河北省涉气工业企业分表计电系统、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监管平台等7大系统,是环保执法的“千里眼”,更是监管效能提升的“顺风耳”。由专业团队全天候盯办数据,筛查分表计电异常、在线监测问题风险点,及时发送预警信息,拦截潜在的违法事件。
 
 “数智赋能下的‘非现场监管’模式,实现了24小时盯控不断线,信息化资源整合为我们进行非现场执法提供了技术和线索支撑。”该信息中心负责人李宁介绍,生态环境部门已经实现从“事后处罚”向“事前防控”的根本转变,发现问题线索后,基层中队4小时内完成现场处置。在地处山区的曲阳县,入企检查频次同比下降86%,执法监管效能却显著提升。数据显示,今年8、9月份,该信息中心共下发23条分表计电异常预警,7条污染源自动监控超标处置单,连焚烧秸秆这类常见问题,也能通过远程摄像头第一时间捕获,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
 
 为解决企业经营急需资金与金融支持的矛盾,生态环境部门将符合条件的企业推荐给绿色金融项目,通过专项贷款、绿色债券、生态补偿等方式,缓解企业环保投入的资金压力。同时,为帮助失信企业依法依规完成信用修复,降低行政处罚带来的经营影响,保定市生态环境部门搭建了全省首个生态环境信用修复平台,通过开展信用修复“帮扶问诊” 行动,创新实现了“网上办”“简化办”“高效办”的企业生态环境信息修复“新”服务,激发了企业守信重诺的内生动力。以曲阳县为例,生态环境部门设置了20名信用修复专员,对符合修复条件的企业,“一对一”全程跟踪帮扶,惠及当地雕刻、石粉、石灰窑、化工、水泥等各类企业。
 
 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在服务全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中,该厅明确将2025年确立为生态环境系统“服务提升年”,谋划实施主动服务理念提升、环评服务提升等五大服务提升行动,率先建立并持续优化“河北省环评预约挂号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在线预约、审批全程跟踪,全流程网上办理。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审批环评文件3348个,涉及总投资4416.24亿元,纳入平台项目帮扶完成率达77.2%。
 
 当前,在主动服务推动下,全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了协同共赢。生态环境部门正在从规范执法监管、强化企业帮扶、细化政策支持等方面持续发力,对主动服务措施和工作清单落实情况进行台账管理、动态推进,确保“服务提升年”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文/本报记者段华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