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天津工人报 》( 2025年10月31日 第 04 版 ) 
 
 
 秋季天干物燥,人体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也容易上火,口干舌燥、嗓子痛、失眠等表现都与上火有关。在中医看来,上火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都属于热证,由于“火性上炎”的特点,往往上焦(心肺、头面部等)和中焦(脾、胃等)受影响较大。上火了该怎么办?生活中又有哪些预防上火和降火的妙招呢? 上火易混淆五大特点来分辨 上火一般有哪些特点?笼统来看,上火可以用“热、赤、燥、动、稠”五大特点来判断,即症状上来看,身体发热发烫,面色、舌质、出血都偏红,口干舌燥、便秘等干燥表现突出,坐立不安、失眠等躁动表现明显,痰液、眼部分泌物、带下等黏稠,以上这些都是上火较为典型的症状。 中医认为上火分虚实。实火往往与外邪侵袭、不良生活方式和情绪问题有关。例如,受到“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的侵袭,都可能在人体内化火,出现一系列上火表现;吃了太多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物也容易上火;近一段时间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导致“五志化火”也是一类原因,尤其在气候干燥的秋季更易引起实火。 而虚火则是由于人体内津液不足所引起的,比如肾津不足、胃阴亏虚等问题都可能表现为虚火。虚火在症状表现上与实火有所不同:虚火的热一般不会引起发烧,患者往往会感觉“五心烦热”,即双手、双脚、胸口感到不适;患者不会表现为整个头面部赤红,而是双侧颧骨处发红;虚火也不会造成明显的分泌物黏稠;但干燥症状会比实火更为明显,如口干鼻干、咽干咽痛、眼睛干涩等。 从病程上来看,实火一般来得急也去得快,特别在得到对症治疗后,症状较快就能减轻。而虚火往往病程要长一些,几个月甚至半年都有可能,如果发现上火症状反反复复拖了很久都不好,那么较大概率是虚火引起的。 五脏都会上火重在辨证施治 从人体脏腑来看,心、肝、脾、肺、肾都可能上火。中医认为“心主神志”,心火往往对情绪和睡眠的影响较为明显,心火旺的人更易出现心烦气躁、失眠易醒等症状;受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现在肝火旺的人较为多见,尤其在秋冬季容易出现血压波动、烦躁易怒等症状;肾阴不足引起的阴虚火旺则多见于老年人、慢病患者、更年期女性等人群,易出现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五脏上火也分虚实。例如,肺部有实火的人往往会出现咳嗽、咯黄脓痰等症状,而慢性肺病患者则易出现肺阴亏虚,导致久咳不愈、少痰难咯或干咳无痰等症状的发生。因此,出现上火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分清虚实、辨清脏腑,做有针对性的调理。 在秋冬季,燥邪犯肺更易导致肺火的发生,加之寒邪会使人体抵抗力下降,如果饮食上再不注意,吃多了辛辣油腻的东西,一场因上火引发的咳嗽就会随之而来。此时应多加防范,调整生活方式,可在医生指导下做清火或补虚的调理。 祛火药不能随便吃当心适得其反 不少人只要出现一些上火症状,如口干舌燥、口腔溃疡、咽喉肿痛、长痘痘等,就会随便吃祛火药,这是不可取的。 中医讲究“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对于实火可用清热降火药,但对于虚火则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补益。盲目服用祛火药会加重虚火的问题,不但症状得不到缓解,还会导致病程的延长。例如,针对肾阴不足导致的阴虚火旺,可用同时具有补肾和清热作用的知柏地黄丸来做有针对性的调理。 值得提示的是,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祛火药应遵循“中病即止”的原则,即症状得以缓解后应及时减药、停药并调整治疗方案。祛火药一般药力较强,不可自行长期服用,以免伤及人体抵抗力。 据京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