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诗词的虚与实(建议收藏)
来源 美文润疆
曾经与诗友讨论交流在诗词创作中,写“虚”与写“实”的问题,这是一道“虚”与“实”的平衡艺术题。我们相信,好的诗词必然是在“虚”与“实”之间保持恰好的平衡。
纯实无诗。诗词若一味写实,句句坐实,犹如记流水账,虽然易懂,却失去了诗的想象空间。
纯虚则妄。诗词若一味务虚,堆砌浮华辞藻,全篇无实景实物依托,便会显得空洞无物,如同镜花水月,让人摸不着头脑。
如何求得虚与实之间的精妙平衡?需要认真理解领悟虚与实的真义。
实,是艺术的基石,指的是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与事实。它是诗的骨架,让诗意有所依托。具体包括:景物之实(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中的黄鹂、翠柳);事件之实(比如,“低头思故乡”中的“低头”动作);细节之实(比如,“红泥小火炉”中的“红泥”与“小火”)。
虚,是诗意的翅膀,指的是由“实”所引发出的主观情感、想象与哲理。它是诗的灵魂,让意境得以升华。具体包括:情感之虚(比如,“却道天凉好个秋”中,无尽的愁绪);想象之虚(比如,“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瑰丽联想);哲理之虚(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刻体悟)。
如何在虚实间游走,寻找平衡的传统智慧?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高境界(意境),正是由“实境”与“虚境”共同交融构成的。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典范。
一是化实为虚:让景物成为情感的代言。这是最常用的手法,不直接抒情,而是将感情注入客观景物之中。
例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满地凋零的菊花,为实。作者自身年华老去、孤苦无依的悲凉心境,为虚。平衡之处在于,我们看到了具体的花,也瞬间感受到那无边的情感,花即是我,我即是花。
二是以虚衬实:用想象拓宽现实的边界。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将实在的景物写得空灵、奇妙。
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的雄伟景观,为实。三千尺(夸张)、银河落九天(绝妙想象),为虚。
正因为有眼前壮观的实景作为基础,这惊天动地的想象才不显得荒谬,反而让现实的瀑布具有撼动人心的神性光辉,达到虚实平衡。
三是虚实相生:在时空中自由穿梭。将现实的场景与回忆、梦境、联想交织在一起,形成丰富的层次感。
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刻在巴山夜雨中的孤寂,为实。未来某天,我们重逢在西窗下,剪烛夜谈的温馨场景,而谈话的内容,竟是回忆此刻的孤寂,为虚。
此刻的“实”,成了未来谈话中的“虚”,未来的“虚”又反射回此刻的“实”。这种时空的回环,让短短的28字充满无限的张力与余味,达到一种恰好的平衡。
寻求平衡的创作方法,在于理解前人的智慧,将其化为己用。
一是从“实”出发,找到“引爆点”。比如,不要凭空说愁,先要敏锐地观察,抓住一个最触动人的具体瞬间。这个“实点”要足够清晰、独特,是整首诗生根的土壤。
二是为“实点”寻找“虚的映射”。先问自己,这个场景让我想到什么,触动了哪种情绪,与哪种人生体验相似?
三是运用“艺术的桥梁”进行连接。运用比喻或象征,可以直接建立实与虚的联系。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愁与江水之间建立联系。
运用对比或衬托,可用往昔之虚,衬托今日之实。比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运用留白,不说尽,点到即止。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人站了多久,心情如何?尽在不言中,让读者用自己的“虚”去填补。
写诗词如同培育一株盆景,“实”是它的枝干与土壤,确保其立得住,有根基。“虚”是它的姿态与气韵,赋予其风骨与灵魂。其中的技巧是让读者在看清枝干叶片的同时,又能感受到超越形体之外的风姿。
在诗词创作中,既能深耕于现实的土壤,又能翱翔于想象的天空;写出既有筋骨,又有韵味的动人诗篇,是诗人心中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