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孙鹏
应友人古石之邀,赴泾阳县茯茶小镇游览,在“冰茯茶社”品茗。这家茶馆陈设雅致,文化韵味浓厚,饮用的是当年带有“金花”的茯茶。临别时,老板赠我书籍,特意提及:“书已赠完,此乃最后一册。”
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他人相赠之书更当珍重细读。此书主人公原型正是茶馆老板,若不认真品读,实在有负那杯醇香茯茶的款待之情。这本由暮千雪创作的长篇小说,正是《茯酽》。
对陕西人而言,茯茶虽不陌生,但多数人仅停留在浅层认知,对其历史渊源所知有限。阅读《茯酽》,既可满足普通读者的求知渴望,亦可视作一部关于茯茶历史传承、制作工艺、品鉴之法与文化内涵的百科全书。
从历史维度审视,茯茶肇始于北宋,兴盛于明清时期。凭借其优良品质与独特功效,成为官府特许经营的“官引茶”,曾沿丝绸之路远销多个地区与国家。近代以来,茯茶产业日渐式微。究其根源,既有交通格局变迁之因,亦有国家产业调整之故。而深层原因,当属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手工业面临的严峻挑战。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回归,茯茶这一具有家族作坊特色的传统工艺,借助现代设备与技术创新,在保持茶叶原有品质的同时,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与多元化发展。茯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
茯茶制作工艺颇为繁复,须经检茶、过箩、备水、熬釉、炒茶、灌封、锤茶、发花、陈化等二十余道工序。除却泾阳匠人的精湛技艺,更需泾阳之水、泾阳气候的完美配合,方能成就一块优质茯茶。
小说《茯酽》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泾河岸边谢氏筑茶家族恪守祖传技艺,历经艰辛,通过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将传统筑茶工艺成功传承,迎来全新发展契机。作品聚焦以谢运东、林鸿翔、陈心媛为代表的新一代筑茶人,他们顺应时代潮流,勇于开拓创新,在地方政府积极倡导与大力扶持下,终令沉寂于历史的“金花”茯茶重现光彩,蜚声海内外。
作者始终紧扣筑茶传承主线,将半个多世纪以来亲情、爱情、友情与家国情怀紧密交织,绘制出人间冷暖、爱恨情仇与生命无常的生活画卷。“金花”虽美,却需筑茶人手植培育,其间艰辛几人能知?哲人尼采有言:“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金花”乃茯茶的标志特征。业内素有“无金花、不茯茶”之说。相传北宋时期,位于泾河下游的泾阳,作为南北交通枢纽与南茶北运必经之地,曾见证一段佳话:湖南安化茶商的运茶船行至泾河渡口,不慎将部分黑茶落水,岸边村民惜物捡回。时值三伏,久置后发现茶叶长出金黄斑点,却无霉味。试泡饮之,竟得异常香醇之味。此后,茶商为这种金黄色星状斑点取了个雅致的名字——“金花”。
清末慈禧太后西逃西安,地方进献茯茶。饮后顿感舒爽,询问茶名,听闻回复误作“福茶”,连声称道“福茶好”。慈禧返京后,紫禁城内便盛行饮用茯茶。
实践表明,长期饮用茯茶,具有降“三高”、健脾胃等功效。茯茶特有的口感与功效,实则均与“金花”密切关联。现代技术检测证实,“金花”实为茶叶中的发酵菌种,其成分与灵芝草等部分相似,故在养生保健方面独具功效。
“茯茶乃天地精华,亦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读至此处,茶瘾顿生。窗外连日阴雨初霁,心境豁然开朗。遂翻寻茶藏,取出一砖陈年茯茶,撬茶煮泡。待汤成,色泽透亮,红如琥珀,入口爽滑,醇厚润泽,隐现茯草清香。品饮尽兴,神清气爽,腹中温润。凝视贾平凹先生题写的书名,不禁揣测作者以“茯酽”命名的深意。
茯茶作为发酵紧压茶,茶饼愈陈愈佳,茶汤愈酽愈香。然煮茶之道,并非愈煮愈酽,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初汤清浅,渐至浓郁,复归清淡,其间必有至酽之时,或为第三道,或为第四道。无论何时,最酽之境最是抚慰茶客之心。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煮茯茶犹如煮岁月,待至最“酽”,便是品茶至高境界。恰似人生数十年,能干事创业者,不过寥寥数载。
友人古石性格温良,古道热肠,兴趣广博。年逾不惑,正当盛年,相信其在新的人生征程上,定能取得更“酽”、更辉煌的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