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王庄煤矿边角煤采掘队:制度创新赋能 奏响安全强音
制度是强化队组管理的关键张力,是提高队组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职工队伍年轻化、工作内容信息化、设备操作智能化等条件变化,潞安化工集团王庄煤矿边角煤采掘队坚持“两个至上”,推崇“以人为本”,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充分汲取政策及行业实践经验,在管理制度创新上大刀阔斧,推出“班组大班制 岗位大包制”的出勤管理制度,切实做到“定员、定岗、定责”“定标准、定考核、定整改”“控风险、控隐患、控事故”,优化人员配置,严格标准作业,加强安全管控,为全队的高效运营注入了新动力。
定员 定岗 定责 优化组织结构
边角煤采掘队的出勤管理是一个“老大难”。月初,职工们选择休息,生产进度仿佛陷入泥沼,推进缓慢;月末,大家又一窝蜂地集中上班,人员调度极为棘手,这让班长们焦头烂额。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边角煤采掘队秉持着“价值成就你我”的核心价值观,纵深践行精益思想指导下的“算账”文化,在实际情况中深究本质原因,在对标挖潜中发掘管理效力,在整体规划中实现优化升级,创新推出“班组大班制、岗位大包干”出勤管理制度,进一步算好管理账、安全账和综合账,有效提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书写好“强煤”新篇章。
在班组大班制方面,将生产一班与生产二班整合为生产班,定员定岗21人,检修班与修巷班共定员定岗40人,做到思想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而岗位大包干制度堪称此次改革的点睛之笔。它采用“3保2”小组包保出勤模式,把每个岗位固定分配给三名职工,实行同岗同工种的灵活调配。小组成员可自行协商休息时间,无需层层请假,只需确保每日2人出勤、1人休息。具体而言,生产班遵循“岗位责任到人”,3人负责1个岗位,每天1人上0点班、1人上4点班、1人休息;检修班依据“设备责任到人”,3人包保1段设备,每日2人出勤维护设备;修巷班按照“分工责任到人”,3人一组,每天2人专注于巷道修护工作。
“各小组在保证不空岗的情况下,组内三名成员自行协调个人当月出勤情况。职工有事需要请假,可与其他小组成员协调替班,只需提前和分管副队长报备,经分管副队长同意后可替班。”边角煤采掘队队长吴宇介绍道。
自这一创新制度推行以来,边角煤采掘队的出勤状况焕然一新,当月出勤职工的满勤率达到100%,总出勤数进一步增加,彻底革除了职工上花班、上不够班这一弊端。职工们能够自主规划休息时间,工作热情高涨。队组的管理效率更是大幅跃升,班长们得以从烦琐的排班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这一制度不仅成功化解了长期以来的出勤难题,更为队组高效生产筑牢安全根基,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定标准 定考核 定整改 实现闭环管理
边角煤采掘队在“定员、定岗、定责”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守住“标准”的底线,提升“考核”的动能,抓实“整改”的措施。该队从生产班和检修班入手,按照“定标准、定考核、定整改”的工作流程,根据各岗位的实际情况制作详细的作业标准及考核标准。当出现部分职工未按标准作业而被考核的情况时,队组主动落实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帮扶问题职工,避免出现类似情况,全力做好“质量管控”的文章。
边角煤采掘队为生产班每一名职工制作了特殊的“小卡片”。这些卡片对应每个工种明确列出每个岗位的作业项目、作业标准及考核标准。生产班的崔本军对此深有体会,他负责1# 皮带的相关工作,口袋里的那张塑封卡片,上面清晰标明了 1#皮带司机的岗位责任和考核标准。在清理皮带附近的浮煤时,他对照标准,不仅清理了常规区域,还特别注意到了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角落。他说:“以前干活没有这么明确的标准,有些地方做没做到位心里也没底。现在有了这张卡片,每一项工作都有要求,干起活来更踏实。” 正是这样明确的标准,让职工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标准要求一目了然,进一步促进职工进行自我提升。
针对检修工作,边角煤采掘队进一步加强“三化”管理,通过明细化管理、程序化检修、表格化控制三方面实现机电设备的科学管理和维修保养,为实现安全生产奠定了物质基础。此外,队组列出重点检修项目、加注油项目的清单和检修周期,贴在队部值班室。相关检修人员作业完成后,在对应的检修项目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检修日期,在督促职工按要求检修的同时,更便于队组落实检修责任人。
有一次,顶液工王强因为疏忽,1#水仓未抽水被考核了3分。这让他既懊恼又有些不知所措。队组得知情况,立即安排经验丰富的跟班队干和技术员来到他的岗位,与他一起分析原因。经过深入沟通,发现王强是因为当天工作任务繁多,精力分散,导致忘记抽水作业。针对这一问题,队干和技术员帮助王强重新梳理工作流程,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清单,将各项任务按重要程度和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确保他在忙碌时也不会遗漏关键工作。同时,技术员还为王强讲解了 1# 水仓未及时抽水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如积水过多导致巷道被淹影响生产,甚至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等,让王强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后续的工作中,王强严格按照新的工作流程和要求执行,再未出现过类似的失误,工作表现也越来越出色。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从发现问题、考核问题到整改问题的闭合管理循环,在质量管控上形成良性循环。
控风险 控隐患 控事故 加强安全管控
在王庄煤矿边角煤采掘队的安全公告栏上,“风险可控、事故可防”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这支承担着复杂地质条件下开采任务的队伍,纵深践行精益思想指导下的“算账”文化,算好安全账、经济账、综合账,以高水平安全保障矿井高质量发展。
“班组大班制 岗位大包制”制度的顺利推行,极大地提高了王庄煤矿边角煤采掘队在安全管理工作上的针对性和目标性。针对每个岗位,队组只需将本岗位存在的操作规范标准、安全风险、事故案例教训等内容,点对点的告知承包该岗位工作人员,真正做到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个人。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在边角煤采掘队队长吴宇的办公桌上,整整齐齐码放着15种岗位安全卡。“我们花了两个月时间,聚焦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梳理不同岗位的责任范围、岗位标准、风险辨识、事故案例相关内容,制作出来这套《岗位安全集成卡》。”吴宇边说边调出电子台账,“像支架工岗位,我们就整理了12种典型误操作视频案例。”
在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工作方面,队组按照系统进行分类,并逐一建立巡查表,每一个技术员包保一个系统,每周对照巡查表下井巡查一次。在每月中旬质量标准化检查、下旬事故隐患排查结束后,分别召开一次隐患分析专题会,科学运用“六查”工作法,分析隐患重复出现的原因,并落实责任,制定对应的整改措施。
此外,边角煤采掘队配套实施了工资分配“大监督”体系,每日及时将前一日的班组日收入分配表及职工的6s得分公布在队组微信工作群,从以前的职工到队里查分数转变为现在的队里主动给职工公布分数。通过阳光分配机制,加强全员监督,确保职工工资分配公开公正公平,促使出勤改革制度的顺利推进,让职工劳有所得、多劳多得。
队长吴宇算过一笔账:实施“大监督”体系后,队里隐患自查数量同比提升45%,“三违”发生率下降62%。“安全考核透明化后,职工们开始主动‘找问题、要分数’,上个月有7名职工因为发现重大隐患获得工分嘉奖。”正在填写《王庄煤矿精益考评卡》的赵志斌补充道。
一组组崭新的数据见证着边角煤采掘队的创新成效:2024年四季度生产班每班出勤维持在21人,检修班每班出勤维持在40人,满勤率达到100%;月产量均达到挑战值,直接工效为125吨/工;吨煤成本同比下降24%,人均工资同比增加16.6%,价值回报率达到52.7%。正如该矿负责人在安全表彰会上所说:边角煤采掘队推出‘班组大班制 岗位大包制’制度,科学优化组织,严抓管控质量,促进安全稳定,激发全员效能,他们的实践为矿井安全管理提供了鲜活样本,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