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记者 朱兰英
未满16周岁的少年在打工过程中惨遭“欠薪”,老板一直推诿支付劳动报酬的同时却豪车照开?现实中,涉未成年人用工的情况偶有发生,牵涉争议时未成年往往更势力单薄。对于未成年人,单位可以录用吗?双方签的劳动合同有效吗?未成年被恶意拖欠劳动报酬怎么维权?本报采访到劳动法领域专家,以“三问”厘清未成年人务工那些事儿,提醒广大企业法律红线不容碰!
一问
单位可否招用
未成年人?
【现象】
近日,本报接到陆先生(化名)关于其未满16周岁的儿子打工遭拖欠劳动报酬的情况反映。该少年在今年初进入上海一家小微公司担任服务员,约定每月酬劳4500元,但工作几个月后就被欠下两个月的劳动报酬,至今仍是未解僵局。更令人担忧的是,据称此案涉及30多名员工,其中不乏像陆先生儿子一样的未成年人,总欠金额约30万元。而老板本人却“开着豪车、出入高消费场所”,并一直以“股东问题”为由推脱支付责任,涉事门店仍正常营业。
这一案例并非孤例,当前在部分行业,未成年人务工过程中权益保障面临着严峻挑战。现实里,餐饮、零售、娱乐、电竞等行业,时常出现招用未成年人的情况。部分用人单位或出于降低成本考虑,或利用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维权意识薄弱的特点,有意无意忽视其年龄限制,明知故犯地招用未成年人,甚至是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本案中,用人单位在招用未满16周岁的少年时,其行为本身是否已经触碰了法律红线?
【解析】
记者采访到上海众华律师事务所的朱慧律师,律师分析指出,法律层面有严格界定,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原则上是被明确禁止的。“我国《劳动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朱律师她还补充指出,《劳动法》第十五条有一个特例规定,即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朱律师进一步谈到,对于非法使用未成年人的用人单位,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这意味着,涉事公司不仅要面临行政罚款,其负责人的行为若构成犯罪,还可能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问
单位与未成年人签的劳动合同,是否有效?
【现象】
在现实中,用人单位在明知或应知对方是未成年人的情况下,依然与之签订所谓的“劳动合同”的情况偶有发生。前文所述的案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陆先生表示,该小微公司“拿着我儿子的身份证,跟他签了劳动合同,不过也没给我们留一份”。
这份劳动合同,往往被用人单位用作“规范用工”的幌子,试图使非法用工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同时也让缺乏法律知识的未成年人及其家庭误以为权益有了保障。然而,当纠纷发生,如拖欠劳动报酬时,这份合同的效力便成为争议焦点。用人单位可能会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合同义务,如本案中该公司老板就以“股东问题”一直推脱按时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而劳动者一方则寄希望于合同能作为自己正当权益主张的有力证据。
那么,用人单位与未成年人之间签下的这份劳动合同,到底具备法律效力吗?
【解析】
朱律师表示,关于未成年人签订的劳动合同效力问题,需分情况讨论。其中的核心在于,区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根据《民法典》规定,年满16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此情况下,其签订的劳动合同通常有效。”然而,对于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因其不具备成为劳动关系主体的资格,其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所谓“劳动合同”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和《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属于无效合同。
朱律师谈到,但这并不影响陆先生儿子就其实际付出的劳动获得报酬的法定权利,也并不意味着用人单位无需承担任何责任。恰恰相反,根据《民法典》的规定,陆先生可以监护人的身份要求对方支付其儿子相应的报酬以及承担造成的实际损失,通过司法途径维权。
三问
未成年人被拖欠劳动报酬,
该怎么办?
【现象】
陆先生儿子的遭遇可谓一条典型的未成年人“讨薪”路径:从个人追讨到报警协调获得口头承诺,再到老板失联、无视劳动监察介入,最终陷入僵局。老板“开豪车”“出入高奢场所”,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涉事门店“仍正常营业”,直接反映了未成年人相对弱势的处境与无奈。
实际上,不仅是未成年人打工容易遭遇被拖欠劳动报酬的情况,即便是成年劳动者,也经常难逃被不法企业恶意欠薪。据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今年年初联合发布的典型案例来看,这类现象实际普遍存在:2020年至2024年的5年间,全国法院共审结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6200余件、生效判决人数6200余人。前述典型案例中,有4件涉及拒不支付劳动报酬。
未成年打工人在面对被欠劳动报酬时,维权路似乎更难走。
【解析】
面对如此僵局,朱律师表示,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不应放弃努力,而应采取多层次、组合式的法律途径维权。
“向劳动监察大队反映情况、寻求帮助,是处理欠薪问题最直接、最常用的行政途径。”律师建议,监护人应携带身份证明、劳务关系证明(如工牌、工作服、考勤记录、微信聊天记录、录音等,即使合同无效,这些也能用于证明事实劳务)等材料,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行投诉举报。针对本案中用人单位无视劳动监察的情况,律师提醒,监察部门在查实后,除了责令支付劳务报酬外,还应就其“使用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进行独立查处,并处以罚款。对于拒不履行行政处理决定的,劳动监察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虽然劳动合同无效,但基于双方之间存在劳务关系,受到《民法典》的约束,其可以向请求支付拖欠的劳务报酬。因此,未成年人打工被拖欠劳动报酬的,除了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举报以外,还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外,未成年人属于法律援助的重点群体。“监护人可以向当地法律援助中心申请免费的法律服务,由指派律师帮助撰写法律文书、代理仲裁或诉讼,以弥补其法律知识不足的短板。”律师建议,监护人还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刑事立案侦查。公安机关的介入,往往能给恶意欠薪者带来强大的威慑力。“另外,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将其违法行为记入信用档案,甚至考虑吊销其营业执照。”朱律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