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回复: 0

“馕嘴”油糕黄澄澄(多味斋)

发表于 10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馕嘴”油糕黄澄澄(多味斋)
荆卓然《人民日报》(2025年11月03日 第 20 版)

  看见一则征文比赛,手头正好有一篇合适的稿子,母亲说:“卓然,今天把稿子好好修改一下,先不急着投出去,等明天吃一顿油糕之后再投,保证高居榜首!”母亲说的油糕,是指我家乡山西阳泉的黄米面油糕。“糕”谐音“高”,母亲这是在为我鼓劲打气呢!
  “好吃的扁食,暖眼的戏,馕嘴的油糕狗跳墙。”这首民谣里的油糕,说的也是家乡的黄米面油糕。“馕嘴”是家乡方言,特别好吃的意思。黄米面油糕有多馋人?可见一斑。
  黄米面油糕是晋陕人的美食。听父亲说,太姥姥做的黄米面油糕特别好吃。每次父亲去太姥姥家,太姥姥都要专门给他做一顿黄米面油糕。太姥姥将选好的去了壳的黄米,先在水里浸泡至软乎乎的,再放在高粱秆做成的箅子上晾到半干,然后端着半成品、颠着小脚去邻居家,借人家的茶臼把黄米捣成面粉,再颠着小脚回到家,加开水将面粉揉成面团,接着捏成黄米面窝窝头,放在笼上用大火蒸。等黄米面发出甜丝丝的香气,就说明蒸熟了。太姥姥将面团放在瓷盆中,手蘸着凉水反复揉压。条件好的人家会手蘸熟油揉压,这样,油炸后的油糕表面就会出现泡泡,这种泡泡糕又“发”又香,颜值还高,煞是好看。
  上学的时候,每次考试前,母亲都会为我做一次黄米面油糕,希望我能考出“糕”(高)分数。刚出锅的糕面要趁热加工,凉了,面团发硬就揉不动了。由于糕面太烫,母亲每揉一下面,嘴里都会发出一声:“嗨!”如同习武之人正在操练功夫。那一刻,母亲的手接触的好像不是一团面,而是一只蜇人的蝎子。每“撩逗”一下“蝎子”便赶紧收回手来,不然会有挨“蜇”的危险。手掌压完面后,母亲开始用拳头捶打。儿时的我常常想,她是不是把那面想象为某个坏人,把千愁万恨凝聚在了拳头上,狠狠地捶打着。直到把面团加工得达到盆光、手光、面光的程度,这才算完成了前期工序。
  母亲常常一边做黄米面油糕,一边唠叨着相关传说。1000多年前唐太宗和唐中宗将这种美食命名为“见风消”,以及清末把表面起泡泡的油糕引入宫廷的传说,为黄米面油糕“加持”了皇家气派。传说到底是传说,足见老百姓对于此美食的喜爱。
  物资贫乏的年代,黄米面油糕是稀罕饭。日常生活里,只有来了重要亲戚或者是娶媳妇、过大年这样的大事与场合,才会吃一次油糕。红军在延安的时候,老百姓把战士们迎到热炕上,拿出油糕给战士们吃,体现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唱道,“热腾腾儿的油糕哎咳哎咳呦,摆上桌哎咳哎咳呦,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咿儿呀儿来吧呦……”,也记录了这样的盛况。每次有朋友来我家中,只要提前得知消息,母亲都会做黄米面油糕待客。母亲开玩笑说,写文章的人都是文曲星下凡,多吃糕,才会写出高水平的文章呢。
  油糕面揉好后,母亲开始像包饺子般包馅儿。馅的材料以被加工成泥状的红豆子为主,里边放了糖料,十分香甜。在山西,有的人家在黄米糕里包红糖或者白萝卜豆腐馅,味道也不错。
  真正炸油糕时,我们这里的讲究也多,锅要用任家峪的铁锅,油料要用胡麻油。父亲说,过去的人,最喜欢用獾油和香椿树籽油炸油糕。这两种油料炸出来的黄米面油糕,看一眼就会让你口水直流。
  等油温达到七八成热的时候,母亲把黄米糕三至五个一组放入油锅里,用小铲子正面反面来回翻调,炸到表面成金黄色,最好是吹起小泡,就可以出锅了。刚出锅的油糕冒着丝丝喷香的热气,香味扑啦啦直钻鼻子,直冲心窝。用筷子夹起一个,轻轻吹几口凉气,张开嘴巴咬一口,表皮酥脆、内瓤糯甜的黄米面油糕,让我只可惜自己的胃口太小。吃上这样的美食,参加考试如果落了后,没得“糕”(高)分数,心里多少有些愧疚和遗憾。
  晋东人擅长比喻。清朝时期,阳泉有位名叫葛熙贤的山西梆子艺人,“唱念做打”的功夫有劲道,再加上其幼年以卖炸油糕为生,人们就给他起了个“油糕旦”的艺名。葛熙贤擅长《百花点将》等剧目,培养了众多“小油糕旦”徒弟,在晋东戏剧界至今仍有着良好的口碑。
  母亲做黄米面油糕时,爱哼几句“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的民歌,意思是说,黄米面油糕吃上特别耐饥,吃了之后可以走40里地。我天天开车出门,没有这种体验,大部分时候,吃了黄米面油糕后,会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父亲说,真是“吃的馏油糕,睡的还魂觉”,你们这代人遇上了这样的好日子,真是太舒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