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这活儿要是按老办法干,合格率不上去,工期肯定要拖!”站在上海临港海兰云数据中心项目钢结构导管架旁,中交三航局南通海洋公司启东基地质量班组负责人崔庆远,盯着满是相贯线的贯口皱紧了眉。 这个总重1956吨的“海底算力载体”,是上海临港海兰云数据中心的核心钢结构,未来它要沉在海底,撑起成百上千台服务器的运行,相当于给“海底数据大脑”搭起“骨架”,容不得半点差池。可就是这个关键大家伙,光导管架贯口焊接就有40多处,管子折角多、作业空间窄得像“挤电梯”。 采用传统单人焊接要么合格率低,要么变形大、背面焊不透,要是返工,光打磨、补焊就得耽误三四天,而整个项目的钢结构制作发运工期卡得紧,晚一天就可能影响后续海上安装;更要命的是,这“海底骨架”的焊缝得扛住常年海水腐蚀和水流冲击,质量上只要有一丝瑕疵,未来维修成本就是天文数字。 “崔工,你说如果两个人对称着焊,会不会让热量均匀点?”作业现场,搭档倪宏伟随口的一句话让崔庆远猛地抬头。“对!就像两人抬桌子,劲儿往一处使,力道同步才稳!” 当天下午,班组现场会开得热火朝天,崔庆远把想法拆成“三步走”,倪宏伟在旁拿着图纸琢磨细节:第一步先解决“焊前准不准”,组拼前给每个贯口打样冲眼做标记,再贴上测量反光贴,“就像给管子装‘瞄准镜’,精控复测时数据一点都不差”。 第二步明确“对称焊怎么同步”,这步最关键。他们给焊工“定规矩”:让配持6GR资质的高级焊工,两人在贯口两侧呈180度对向站定,电流、焊速提前调成“同步模式”,连起弧前都要喊“1、2、3”一起动手,收弧时的焊点位置也得精准对齐,确保两人焊出来的焊道宽窄、熔深一模一样,“跟双人跳水似的,起跳、入水得完全同步”。 第三步卡死“焊后好不好”,主片体焊完先探伤,合格了再复测精度,“水平度开档尺寸要卡到正负5毫米,主管高低差不能超正负4毫米,比给手机贴钢化膜还精细”。 方案定了,首道贯口试焊当天,作业现场边围了不少人。倪宏伟盯着焊工调试设备,崔庆远则屏息凝神攥着验收表站在一旁。焊花在狭小空间里交织,两焊工手腕起落间,焊缝像一条平顺的银线。焊完的瞬间,崔庆远立马拿探伤仪检测。当屏幕显示“一次性合格率98.6%”时,班组里爆发出欢呼声。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套“对称焊+精控法”还藏着不少“巧思”。倪宏伟发现,贴反光贴时顺便标上焊接顺序,焊工不用反复翻图纸;给贯口配专属焊工,谁焊的活儿谁负责,返修率直接降到零。“不是啥高大上的新技术,就是在痛点里‘抠’细节。”崔庆远拿着焊完的贯口样品说。这个曾经的“拦路虎”,成了班组里的“创新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