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的事,生活中常有。巧合得多了,听的人也就将信将疑了。故而在严谨的文学创作中,作家会有意识地回避巧合,也有点怕评论家们在评头论足时说一句“有刻意为之的雕凿之嫌”。
在写作中,我却时常研究巧合与人物事件之间的关系。因为爱情关系中有巧合,悬疑小说中有巧合,甚至惊天动地的战争题材作品中也有巧合。如果创作得合情合理,这些偶然性极大的巧合真能起到紧紧抓住读者的作用。可生活中还有一种罕见的巧合,怎么分析、评判、推理都解释不了,那就是真正的巧合了。
那一年,儿子从中缅边境出外景回家,在带回家的一箱子未洗的脏衣服中间,包裹着一块很重的山石。打开一看,这是一块云贵高原大山里时常能见到的黄褐色的普通石头,石头的正面是一幅天然形成的湖岸芦苇图,画面一般。我不由问他:这么重一块石头,你装箱子里从那么远的地方带回来,不嫌累吗?
不料儿子说:你再看一眼啊!
我凝神又看一眼,惊讶地几乎叫出声来,在黑色的芦苇丛空隙处,赫然显露出两个汉字:叶辛。
嗨,这不是我的名字吗?
我以为是儿子为让我高兴,特意请剧组的美工有意识涂抹上去的。当即伸手去抚摸,儿子却说:是天然的。那天在中缅赶场的那条街上,一个同事先看到,叫住了我。我一看,当即把它买了下来。带回剧组,所有人都说是真石头。
我知道,一个剧组五六十号人呢,这么多人认定是真的,那就不会假。我问他:花了多少钱?
300元。
我心里高兴,说:你从那么远的地方背回来,远不止300元了,你说说我该奖励你多少钱?多少我都给。
儿子摇头说不要,只讲了一句:我就是觉得这事儿太巧了。要知道我对石头不感兴趣,都走过那堆石头了。同事看见大声喊住了我,这不是有点意思吗?
更有意思的事情还在后面呢。从此这块石头就放在我家的客厅里,有老同学、老朋友到家里来,看见这块石头,都会啧啧称奇,伸手抚摸几下,掏出手机把石头拍下来。他们还提出疑问,自从《孽债》播出以后,你在西双版纳知名度也比较大,会不会是有人特地把石头粉碎了做过的。我笑了,说为了300块钱,还不至于兴师动众做一块假石头吧。
不过,事后,我也问了儿子,不料他说:不可能,卖石头的是个缅甸农民。
石头放在客厅里,总是要引出和石头有关的话题,于是,老伴把石头搬进了我的书房。
坐在写字台前,每当看到这块石头,我就会想到巧合与创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