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回复: 0

在梗言梗语与规范表达间找到平衡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一位小学语文老师的课堂视频走红网络。面对学生张口闭口“包的”“666”等网络热梗词汇,教师直言“这是偷懒的表现,一说就会停止思考”,呼吁孩子们多说“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这段视频戳中了网络时代语言表达生态的一大重要问题:简化的“梗言梗语”逐渐挤压规范表达的空间。长此以往,我们失去的或许不只是丰富的语言形式,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纽带。

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本质上是一场与文化根脉的对话。汉语历经数千年发展,早已超越单纯的交流工具,形成了一套承载思想、传递情感的完整体系。从古典文学的无尽美学,到成语、谚语里的历史智慧与生活经验,规范表达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前人对世界认知的沉淀。这种沉淀并非僵化的符号,而是能让后人在使用中感知文化逻辑的“语言活化石”。教师对学生“只会玩梗、不会说话”的痛心,正是看到了语言简化背后的文化断层风险。当“666”“绝绝子”这类缺乏内涵的“热梗”成为日常表达的主流,孩子们不仅会失去对语言美感的感知,更会逐渐脱离文化传承的语境,也会弱化对不同情境下情感强度的把握。

在网络文化深度渗透生活的今天,网络“热梗”与规范表达的话语权博弈,本质上是语言动态发展与文化传承稳定性之间的碰撞。青少年作为网络文化的活跃生产者和主力使用者,对鲜活、简洁的“热梗”充满好奇;同时,他们正处在语言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承担着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

诚然,部分“热梗”如“给力”“正能量”,因贴合时代情绪、传递积极价值,已有序融入规范表达体系,成为语言发展的有益补充。但许多低质、粗俗甚至带有恶意的所谓“烂梗”,正在对语言生态造成隐性破坏。它们不仅侵蚀青少年的语言能力,更简化且僵化了其思维过程。使用者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在需要表达复杂情感或观点时,往往难以组织精准、完整的语言。教育界调研发现的“学生书面写作词汇匮乏、逻辑混乱”现象,以及课堂上赞美只剩“绝绝子”、悲伤仅有“emo”的窘境,正是这种思维惰性在语言输出上的直接体现。

面对网络“热梗”与规范表达的交锋,我们不能将其简单置于对立两端。语言的生命力源于持续吸纳新元素,但这种吸纳必须以守护文化根基为边界。当前的核心困境,在于网络的无界性模糊了不同语境的边界,导致“热梗”过度“越界”,侵占了本应属于规范表达的领域。因此,做好“引导”与“区分”,追求“双轨并行、互补共生”才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理性选择——在网络社交与日常对话中,“热梗”可以作为活跃气氛的调味剂;而在需要精准表达思想、传递文化内涵的正式写作与交流中,规范表达的严谨与深度依然不可替代。

具体而言,学校语言教育应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场景化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语境内适配”的表达意识,理解不同场合应有的语言姿态。同时不能放弃对表达能力的训练,无论是写作、演讲还是日常对话,要帮助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生动表达,缩短“从书本到口头”的距离,才能避免被“热梗”钻了空子。

在社会层面,则可探索间接建立一套“热梗分级”机制。对富有创意、积极向上的“热梗”,可通过主流传播及词典收录助其“转正”;对浅薄空洞、助长表达惰性的,需通过教育倡导降低其依赖;而对内涵消极、可能扭曲价值观的“烂梗”,则必须依靠平台监管与家校协同,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火墙”,降低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更是文化的镜像。理想的语言能力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找到平衡,既能用规范表达传递深度思考,也能理解“热梗”背后的时代情绪,既不被“热梗”裹挟而失去表达能力,也不因固守传统而脱离时代。小学教师的提醒,正是对这种平衡的呼唤,守护语言的文化厚度,不是拒绝变化,而是让变化围绕文化传承的核心,让汉语在接纳新元素的同时,保持其独有的魅力与深度。

(作者:马越然,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