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回复: 0

如何才能“看得见”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丁怀超

  读完《看见不可见社会》一书,最大的收获不是获得了某种标准答案,而是获得了一种新的“视力”——一种社会学的想象力。它让我在遭遇个人烦恼时,能跳出来看一看,这仅仅是“我”的问题,还是“我们”这一代、这一群人所共同面临的时代症候。它让我在面对热点事件时,能慢一拍,冷静一下,去思考驱动它的结构性力量是什么。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着张力:“看见”只是动作,“看不见”却是状态,“社会”则是对象。它直指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最根本的困境与渴望:我们如何才能看见那个无处不在,却又时常隐形的“社会”?
  我们每天都身处社会之中,就像是鱼在水中。鱼会意识到水的存在吗?大概只有在缺氧或被捞出水时才会。同样,我们常常会意识不到“社会”的存在。我们寻常看到的,总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件件具体的事:地铁里拥挤的乘客、外卖小哥飞奔的身影、朋友圈里的悲喜分享、职场上的晋升与挫折……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日常。但作者却提醒我们,在这些可见的个体与事件背后,是一个由规则、结构、权力、文化和历史共同编织的、一张巨大而“看不见”的网。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去寻找并看清这张网的纹路。
  尝试打破“理所当然”的滤镜。我们之所以“看不见”,第一个障碍就是我们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为什么大学生要拼命挤进名企?为什么年轻人结婚需要买房?为什么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如此相似?我们习惯了沿着一条看似清晰的人生轨道奔跑,却很少停下来问:这条轨道是谁代为铺设的?它为什么是这个走向?人生还有没有别的路?作者所做的,就是用一个社会学家的“镐头”,去敲碎这些“理所当然”的水泥地面,让我们看到其下的土壤和根基。该书告诉我们,我们的选择、我们的焦虑、我们的欲望,很大程度上并非完全出于个人的自由意志,而基本上是被一套隐形的社会脚本所引导。这套脚本,就是社会结构。它像城市的规划图,虽然我们走在街上看不见,但它决定了哪里是商业区,哪里是住宅区,哪里是死胡同。
  比如“内卷”。我们看见的是同僚的拼命、自己的疲惫,这是一种个体层面的感受。但如果我们“看见”了背后的社会结构,就会明白,这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当优质资源有限且向上流动的渠道相对狭窄时,系统内部产生的一种过度竞争模式。大家都去卷,它不是某个人的错,也不是靠个别“躺平”就能彻底解决的。看见这一点,我们或许能从单纯的抱怨和焦虑中暂时抽离出来,多一份对社会的结构性理解,少一份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侧耳倾听“无声者”的声音。按照作者的说法,想要看见“看不见”的社会,另一个关键是把目光投向那些通常被主流叙事忽略的角落和人群。他们存在,但他们常常是“静音”的。书中探讨的农民工、城市边缘人群等群体,就是这样的存在。我们享受着他们建造的高楼、配送的餐饮、维护的清洁,但他们往往作为一个模糊的“他们”而存在,面目不清。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与挣扎、他们为融入城市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承受的制度性歧视,却很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该书引导我们去做倾听者和观察者。我们要看见他们,倾听他们,不仅仅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同情,更是为了拼凑出一幅更完整、更真实的社会图景。一个只看见精英和成功人士的社会,是扁平且失真的。正是这些“无声者”的生存状态,最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结构的张力与裂缝。他们的故事,往往是检测社会健康度的“试纸”。当我们开始倾听他们的诉说,关注他们的命运,并思考其背后的户籍制度、教育资源分配、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时,我们就真正开始“看见”那个隐形的社会了。
  学会在“关系”中定位自我。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视为独立的原子,但社会学告诉我们,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本书引导我们转换视角,在“关系”中审视自我和他人。我们如何看待一件事,往往取决于我们所处的位置。一个平台的算法,对于享受其便利的用户是“贴心服务”,对于被其困住的内容创作者可能是“流量枷锁”;一个城市的更新规划,对于投资者和发展商是“商业机遇”,对于原住居民可能是“家园的终结”。
  当我们只从自己的位置看出去,世界是单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如果我们尝试“看见”不同位置的人所构成的复杂关系网络,以及他们各自面临的激励与约束,我们对社会的理解就会立体和宽容得多。这并不是和稀泥,而是认识到社会的多元和复杂性。假如理解了“关系”,我们就能更好地定位自己,明白自己的观点从何而来,也更能理解他人的立场为何如此。这种视角,无论是在网络辩论还是现实交往中,都是一种宝贵的“清醒剂”,让我们少一点糊涂和愣头。
  当然,这种“看见”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对生活保持一份敏锐的好奇,对“常识”保持一份审慎的怀疑,对“边缘”保持一份真诚的关注。它要求我们不断阅读、思考和对话,像打磨镜片一样,不断擦拭我们认知上的尘埃。最终,我们努力去看见那个“看不见”的社会,不是为了变得愤世嫉俗或高高在上,恰恰相反,是为了更清醒、更慈悲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当我们看清了水流的走向和暗礁的位置,我们才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小船,与同行的旅人互相照应,甚至尝试着去推动一些微小而积极的改变。
  看见,既是理解的第一步,也是行动的开始。感谢作者用深刻而平实的笔触,为我点亮了这样一盏心灯。愿我们都能带着这盏灯,在复杂的世界里,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