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回复: 0

【助力写作】人民日报文章结构赏析(连载4)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写作干货 |人民日报文章结构赏析(连载4)
来源 语用研究与教学   
读书的门道
张 凡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但读书也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开篇引用的名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点出了人人都懂的道路,即学习、求知需要读书,但多少人知道读书的方法呢?“但读书也有门道”从论述读书的好处转而强调读书方法的重要性,这种转折引出总论点的同时,也在引导读者关注读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分论点1,读书方法就是善于把握的“薄”与“厚”之间的辩证关系)。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结识了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一见面,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事例论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读书方法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增强论述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就像树根一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这棵树才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对比论证,这种论证提高了文章的层次感,人物事例少,道理议论多,只要能恰到好处的起到证明的作用,列举一个针对性强、有说服力的事例也能证明论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读书是一个不断积累、提炼和深化的过程,每一次的“厚”都是为了更好地“薄”,而每一次的“薄”又都是对“厚”的深化和提炼。这种叙少议多的写作方法对写作者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在借鉴时要注意避免为了凑字数泛泛而谈)
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分论点2,读书方法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冯其庸先生在读《史记》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时,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事例论证,通过冯其庸先生读《史记》和《三藏法师传》时的具体事例,体现“知”与“行”这一读书方法的重要性)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引用论证)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对比论证,具体好处上文已经分析,这里从整体结构角度进行分析,整段文字的论证模式是“具体事例+引用古语+展示价值”,首先以事例作为论据,然后引用古语作为理论支撑,最后通过对比论证展示“知”与“行”多重价值,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论证过程紧凑有序,也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不畏难、不怕苦,日积月累地坚持,必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结尾段的语句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描述掌握正确读书方法的好处,激发读书的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