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11月6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青岛啤酒等国内知名品牌参与其中,为前来参展的海内外消费者带来国货潮品的中国味道及文创新品。

近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青岛啤酒参与其中。青岛啤酒供图

博览众“尝” 进博飘香

在进博会山东老字号暨非遗文化体验馆的青岛啤酒展位,国货潮品琳琅满目。尤其精品原浆、水晶纯生这两款产品备受消费者欢迎,青岛啤酒精品原浆严格遵守“不过滤”“不稀释”“不杀菌”的“三不”原则,在低温灌装、储存、冷链运输等一系列“呵护”动作下,以往只有酿酒师才能喝到、保质期只有7天的青啤原浆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参展嘉宾纷纷在青岛啤酒展区驻足,百年青啤的产品创新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博览会现场,青岛啤酒还带来小麦博克、比利时双料、草莓西柚、藤椒赛松、全麦拉格、浑浊IPA、美式IPA、西柚酸啤等十几款风格、特色各异的精酿产品。它们酿造于青岛啤酒·时光海岸精酿啤酒花园的1903精酿工坊,消费者在此可一站式体验多款啤酒风味。“各式各样的青岛啤酒特色品类让人应接不暇,必须要带几款回家尝尝鲜。”来自广州的消费者张先生表示。

现场还有青岛啤酒鸿运当头、奥古特A6、皮尔森等特色品类,以及青岛啤酒美酒佳人礼盒、太白醉酒礼盒、情义英雄礼盒等便携礼盒装产品,方便消费者购买携带。

国潮新味丰富品质消费

百年品牌如何体现年轻化?好喝且花样繁多的啤酒只是一部分,如今的青岛啤酒不仅好喝、好玩,还好吃!

在青岛啤酒展区,诸多文创产品亮相进博会,为参展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啤酒周边产品的购买及打卡体验。青岛啤酒供图

在青岛啤酒展区,诸多文创产品亮相进博会,为参展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啤酒周边产品的购买及打卡体验。“啤酒味薯片有创意,我曾在青岛国际啤酒节现场吃到过,没想到在这里又遇见了。”一位参展消费者对啤酒味薯片、啤酒酵母饼干等“啤酒伴侣”系列情有独钟。还有哈酒鸭、“酣豆天团”等文创IP一一亮相。现场工作人员热情地介绍起“酣豆天团”:“这是我们打造的啤酒社交休闲零食品牌,最近辣炒蛤蜊味等青岛特色口味产品非常受欢迎。”

百年品牌与时尚文创碰撞,融合历史底蕴和当代潮流,展示出青岛啤酒这一百年品牌的匠心与创新。

从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时代,向以消费者综合感受为中心的体验时代转型,青岛啤酒凭借完善的产品结构、明确的市场细分和对消费趋势的敏感把控,用高品质、差异化的产品组合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助力国内消费市场向追求高品质、个性化、多元化方向转型升级。(陈晓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时代背景下,2025年中铁大桥局第十七届职工(外协员工)系列技能大赛生动诠释了这场改革实践的重要突破。中铁大桥局六公司桥梁工代表队凭借出色的综合表现,从强手如林的竞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团体第三名。这支以项目技术人员为主的年轻队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核心理念,展现了技术技能深度融合的丰硕成果。

产改引领:从技术精英到技能能手的转型之路

本次竞赛作为湖北省二类技能大赛,设置了全面考核选手综合能力的竞赛项目。六公司参赛队由四名技术人员和一名班组作业人员组成,面对吊索具应用、桥梁转体施工等实操项目,队中技术人员几乎从“零基础”起步。这一人员构成恰恰体现了公司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的创新实践——打破传统身份界限,推动技术人才向复合型技能人才转型。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要求我们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公司组建了由工程施工专业分公司牵头的专项集训团队。在集训期的高强度训练中,队员们白天扎根实训场地,夜晚挑灯钻研技艺,将技术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要求深度融合,实现了从“知”到“行”的跨越。

赛场验证:复合型人才彰显产改成效

竞赛现场,队员们展现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卓越素养。在理论考核中,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从容应对;在实操环节,更是将技术思维融入每个操作细节。特别是在考验团队协作的“盘扣式支架安装与拆除”项目中,队员们将项目管理中的流程优化理念与现场实操紧密结合,在共用时5个小时的高强度作业中,既保证了操作规范,又提升了作业效率。

“我们不仅要知道怎么操作,更要懂得为什么这样操作。”队员们的感言道出了产改实践的深层意义。通过推动技术人员深入实操一线,在指导现场施工时更能准确地辨识安全隐患,公司培养出了一批既懂理论又精技能的新型产业工人,为传统工匠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模式创新:构建人才培养新生态

这支平均年龄仅30岁的年轻队伍取得的优异成绩,是中铁大桥局六公司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生动注脚。公司通过技能竞赛等实践平台,积极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双向融合的培养机制:一方面推动技术人员“下沉”锻炼,提升实操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技能人员学习理论,增强创新能力。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成功实践。它不仅畅通了员工职业发展的全面发展路径,更为企业锻造了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周浩从技术岗到“岗位能手”的转型之路,为广大产业工人树立了新时代的成长标杆。(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翀 通讯员 李娜 周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时代背景下,2025年中铁大桥局第十七届职工(外协员工)系列技能大赛生动诠释了这场改革实践的重要突破。中铁大桥局六公司桥梁工代表队凭借出色的综合表现,从强手如林的竞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团体第三名。这支以项目技术人员为主的年轻队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核心理念,展现了技术技能深度融合的丰硕成果。

产改引领:从技术精英到技能能手的转型之路

本次竞赛作为湖北省二类技能大赛,设置了全面考核选手综合能力的竞赛项目。六公司参赛队由四名技术人员和一名班组作业人员组成,面对吊索具应用、桥梁转体施工等实操项目,队中技术人员几乎从“零基础”起步。这一人员构成恰恰体现了公司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的创新实践——打破传统身份界限,推动技术人才向复合型技能人才转型。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要求我们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公司组建了由工程施工专业分公司牵头的专项集训团队。在集训期的高强度训练中,队员们白天扎根实训场地,夜晚挑灯钻研技艺,将技术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要求深度融合,实现了从“知”到“行”的跨越。

赛场验证:复合型人才彰显产改成效

竞赛现场,队员们展现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卓越素养。在理论考核中,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从容应对;在实操环节,更是将技术思维融入每个操作细节。特别是在考验团队协作的“盘扣式支架安装与拆除”项目中,队员们将项目管理中的流程优化理念与现场实操紧密结合,在共用时5个小时的高强度作业中,既保证了操作规范,又提升了作业效率。

“我们不仅要知道怎么操作,更要懂得为什么这样操作。”队员们的感言道出了产改实践的深层意义。通过推动技术人员深入实操一线,在指导现场施工时更能准确地辨识安全隐患,公司培养出了一批既懂理论又精技能的新型产业工人,为传统工匠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模式创新:构建人才培养新生态

这支平均年龄仅30岁的年轻队伍取得的优异成绩,是中铁大桥局六公司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生动注脚。公司通过技能竞赛等实践平台,积极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双向融合的培养机制:一方面推动技术人员“下沉”锻炼,提升实操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技能人员学习理论,增强创新能力。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成功实践。它不仅畅通了员工职业发展的全面发展路径,更为企业锻造了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周浩从技术岗到“岗位能手”的转型之路,为广大产业工人树立了新时代的成长标杆。(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翀 通讯员 李娜 周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通讯员 孙冰冰

日前,在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牡丹江电务段勃利信号车间,一架无人机从白色机巢中平稳起飞,对勃利站信号设备进行全面巡检。这标志着由哈尔滨局集团公司统筹规划的无人机AI巡检系统正式迈入实战应用阶段。

作为连接吉黑两省铁路运输的重要枢纽,勃利站地处丘陵山区与平原地带过渡区,是图佳铁路上的关键中间站。这里的铁路信号设备,就像列车运行的“眼睛”与“大脑”,直接指挥列车的行进方向,其稳定运行不仅关乎图佳铁路整体运输效率,更维系着万千旅客的出行安全。

曾经,勃利站的信号设备检修是件“体力活”。勃利信号车间副主任刘刚介绍,10多名信号工需分组携带工具徒步巡查,逐个检查信号箱盒外观,凭肉眼判断信号机柱、电杆的垂直度,仔细排查道岔是否存在异物。铁路设备检修只有2小时的天窗时间,每次只能完成站内部分设备的巡视。遇上降雨天气,检修人员还要在泥泞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查看低洼区段是否积水,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巡不到、巡不全”的难题长期困扰着车间职工。

转机始于今年7月。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统筹推进智能运维体系建设,联合企业推出无人机AI巡检技术应用,并选择勃利站作为首个试点,探索“空天地一体化”的智能运维新模式。

刘刚介绍,结合勃利站的站场布局与巡检需求,团队精心规划出7条站内设备巡检航线与3条区间电缆保护区巡检航线,构建起覆盖全面的巡检体系。这一体系直接攻克了信号设备分布广、作业天窗时间短、巡检任务繁重的痛点,单日巡检里程达到人工巡检的10倍以上,让设备巡检真正实现了“全覆盖、无死角”。

这套系统的“智慧”,源于背后强大的AI“大脑”。通过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算法,AI系统能对海量巡检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精准识别设备缺陷并快速定位,形成“发现—告警—处置”的高效闭环管理,大幅提升信号设备可靠性。

在勃利信号车间调度指挥中心的屏幕上,实时呈现着无人机传回的高清画面:转辙机盖锁具的完好状态清晰可见,一处倾斜的电缆标桩被精准捕捉,甚至轨道钢轨绝缘断面缝隙中细小的金属屑清晰可见。这些人眼难以察觉、却可能引发短路风险的隐患,逃不过无人机的“鹰眼”。

“前一阵无人机还立了大功!”勃利信号车间值班员谢泓池指着屏幕赞叹道。当时,无人机在巡检时发现一处道岔尖轨与基本轨之间卡着一颗小石子,立即发出警报。工作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清理,成功避免了一起潜在的设备故障。

刘刚表示,勃利信号车间已经制定了详细的无人机巡检计划,进一步优化巡检频次和路线,为每一台信号设备、每一组道岔进行全面“体检”,并建立数字化档案,为铁路运输安全保驾护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11月3日,中铁电气化局西安电化公司大连地铁设备设施维保项目完成大连地铁5号线全线变电所继电保护试验工作。这标志着5号线运维模式实现关键跃升——从传统的“事后抢修”全面转向“事前预防”,正式迈入以数据驱动、精准预判为核心的智能运维新阶段。

据介绍,本次试验历时两个月,不仅是对地铁供电系统“心脏”与“神经网络”的一次深度健康筛查,更是一次系统性效能优化,旨在主动识别隐患、提前干预风险。

继电保护系统作为地铁供电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卡”,其可靠性直接决定了突发故障发生时能否迅速、准确地切除故障点。随着设备长期运行,元器件性能会逐渐出现细微劣化,保护定值亦可能发生漂移。通过定期开展预防性试验,可主动、全面地检测系统状态,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的“亚健康”隐患,确保这一关键系统始终处于最佳战备状态。

试验期间,技术人员严格遵循技术规程,对全线19座变电所、268台保护装置开展地毯式排查。工作内容不仅涵盖常规的保护功能测试与定值核对,更聚焦于装置内部元件性能检测、绝缘状况评估及历史动作记录的深度分析。通过模拟多种严苛工况,全面验证系统在长期运行后的响应特性,确保其动作精准、速动可靠,误差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相当于为整套保护系统完成了一次全方位的“保养”与“校准”,显著提升了设备应对突发故障的灵敏性与可靠性。(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兵 通讯员 卢佳漩 董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张晓雨

在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向纵深推进的时代浪潮中,投资规模大、参与主体多、管理界面复杂的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已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力量,同时也对廉洁风险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这一课题,浙江省交通集团下属浙江交工地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工地下)勇担使命,以杭州临平融沪科创产业园合作开发、丽水景宁未来社区、台州仙居城西区块等项目为试点,创新构建起以“人员、管理、文化”三维协同的廉洁风险防控体系,为项目高质量推进清障护航,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廉洁建设实践之路。

面对参与方众多、利益诉求多元的复杂局面,交工地下公司坚持将党的建设贯穿项目始终。在景宁未来社区项目中,公司创新联动省交投内部多家单位及属地景宁城投,共同组建“党建廉建联合体”,打破单位壁垒。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与“党员示范岗”,将监督力量精准嵌入招标采购、资金管理等关键环节,切实做到了“项目建设到哪里,党组织覆盖到哪里,廉洁监督就跟进到哪里”。

为进一步织密监督网络,公司试点推行“1+3+N”联建机制,即以项目联合体为核心,主动联动属地纪委监委、街道社区等三方监督力量,共同布设N个廉政风险防控节点。

制度是防范风险的基石。交工地下公司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制度体系,在临平片区等项目严格执行“净地出让”“专户封闭运行”等核心制度,并对高风险环节创新推行“三级会审机制”,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交工地下公司高度重视廉洁文化的浸润作用,在各项目精心打造实体阵地。临平片区的“爱廉馆”、施工现场的廉洁警示牌、“清廉民工学堂”等,共同营造出“处处见廉、时时思廉”的浓厚氛围。

通过“人员、管理、文化”三位一体的系统施策,交工地下公司成功构建起党建筑廉、制度固廉、智慧守廉、文化养廉、协同润廉的“五位一体”廉洁风险防控新格局,保障了项目建设优质、高效、安全推进,有力提升了企业的管理软实力与品牌公信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经济参考报记者 程静

霜降时节,广西平乐县群山环抱,连片的柿林红遍山头。柿红如霞、香气四溢,串联起一条从田间到车间、从农户到市场的致富链。平乐,这个全国最大的柿饼加工销售集散地,正以产业振兴的步伐,走出一条由“看天吃饭”到“智造赋能”的崭新之路。

在二塘镇牛角村,柿农黄桂生家的院子里,电动削皮机嗡嗡作响,削好的柿子整齐排满木架。靠着9亩柿树和每天外购的1万多斤鲜果,他家每季可生产3吨柿饼,年收入十几万元。

“以前晒柿饼全看天气,现在有电烤房,再也不怕回南天。”黄桂生指着院角的3间烤房和百平冷库说。2020年,他投入35万元建起标准化烘干房和冷库,从此告别“靠天晒”的不确定。

五年间,这个曾靠传统晾晒的农户,通过电力改造与加工提效,人均月收入从五千元跃上万元。如今,牛角村家家户户都在“柿子经济”里尝到甜头。

牛角村辖14个自然村、1900多户人家,种柿面积达6000亩。曾经,“百家饼、百种味”让品质难以统一,价格不稳、销售受限。2021年,返乡青年欧志辉当选村支书后,带领村民制定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2022年,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建成,冷链仓储、标准烘干车间一应俱全。

“十四五”以来,南方电网广西新电力集团平乐供电局同步推进电网升级,农村户均容量由2.06千伏安提升至2.97千伏安,仅牛角村就新增25台变压器,为柿饼加工高峰期备足“电马力”。电力稳定、产业提质,村民告别“看天吃饭”,迎来“柿业飘香”的好光景。

“我们村人均靠柿饼能挣一万多元,‘房子车子靠柿饼’不再是玩笑。”二塘镇党委副书记黄俊文说。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2022年的5万元增长至今年的30万元,未来随着深加工项目投产,还将持续攀升。

清晨六点,沙子镇永强果业柿饼交易市场已人头攒动。批发商、客商、农户汇聚一堂,全国各地的订单源源不断。东北批发商徐江自2001年起每年都来平乐收货,如今年采购上千吨,“这里的柿饼品质稳定,冷链发货快,十天内就能运到东北市场。”

在产业延链上,平乐正以电力赋能推动深加工转型。桂林裕康达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今年扩容冷冻库、增设3条新生产线,广式糕点、柿子奶茶等系列产品即将上市。“供电局新装了一台1600千伏安的变压器,容量翻了五倍,为新项目上马提供保障。”公司总经理刘银乐说。

电力的持续“加码”,让平乐柿业驶入“智造”快车道。桂林国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柿界”生产基地运用AI智能系统,实现从清洗、烘烤到包装的全流程自动化。供电局提前办电、定期服务,确保智能化生产线稳定运行,使1500吨鲜果变身为冰柿、柿片等热销产品,远销海外。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柿子产业升级的“硬支撑”,那么电力保障就是产业发展的“稳底盘”。

在广西“柿业”版图上,除平乐之外,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同样以“月柿”闻名全国。

10月25日,在恭城县莲花镇红岩村里,第二十二届恭城月柿文化活动季热闹启幕,漫山柿红、歌舞飘扬。活动期间,南方电网广西新电力投资集团恭城供电有限公司党员服务队连续多日深入村寨排查隐患、检修线路,保障节庆“电力满格”。

在桂林恭城丰华园食品有限公司车间,烘干房昼夜运转。“供电稳定,我们现在能24小时不停产。”董事长陈丽华介绍,今年企业用电量接近70万千瓦时,产能提升至2吨,产品通过跨境电商远销泰国、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地。

作为“中国月柿之乡”,恭城县月柿种植面积25.67万亩,年产量近95万吨。自2020年以来,恭城供电公司累计投入3亿多元实施农网改造,新建及改造线路近300公里,新增变压器82台,并推行网格化台区管理,实现“产业发展到哪里,电力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十四五”期间持续加大对桂林地区的电网投入,推动平乐、恭城等县域电网升级,为柿子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从清晨繁忙的交易市场到智能化生产车间,从瑶乡的文化节庆到农户的红火日子,广西柿子产业的红火背后,是电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平乐的“致富果”、恭城的“文化柿”,正以科技、电力与创新为笔,绘出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的亮丽图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经济参考报记者 程静

霜降时节,广西平乐县群山环抱,连片的柿林红遍山头。柿红如霞、香气四溢,串联起一条从田间到车间、从农户到市场的致富链。平乐,这个全国最大的柿饼加工销售集散地,正以产业振兴的步伐,走出一条由“看天吃饭”到“智造赋能”的崭新之路。

在二塘镇牛角村,柿农黄桂生家的院子里,电动削皮机嗡嗡作响,削好的柿子整齐排满木架。靠着9亩柿树和每天外购的1万多斤鲜果,他家每季可生产3吨柿饼,年收入十几万元。

“以前晒柿饼全看天气,现在有电烤房,再也不怕回南天。”黄桂生指着院角的3间烤房和百平冷库说。2020年,他投入35万元建起标准化烘干房和冷库,从此告别“靠天晒”的不确定。

五年间,这个曾靠传统晾晒的农户,通过电力改造与加工提效,人均月收入从五千元跃上万元。如今,牛角村家家户户都在“柿子经济”里尝到甜头。

牛角村辖14个自然村、1900多户人家,种柿面积达6000亩。曾经,“百家饼、百种味”让品质难以统一,价格不稳、销售受限。2021年,返乡青年欧志辉当选村支书后,带领村民制定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2022年,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建成,冷链仓储、标准烘干车间一应俱全。

“十四五”以来,南方电网广西新电力集团平乐供电局同步推进电网升级,农村户均容量由2.06千伏安提升至2.97千伏安,仅牛角村就新增25台变压器,为柿饼加工高峰期备足“电马力”。电力稳定、产业提质,村民告别“看天吃饭”,迎来“柿业飘香”的好光景。

“我们村人均靠柿饼能挣一万多元,‘房子车子靠柿饼’不再是玩笑。”二塘镇党委副书记黄俊文说。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2022年的5万元增长至今年的30万元,未来随着深加工项目投产,还将持续攀升。

清晨六点,沙子镇永强果业柿饼交易市场已人头攒动。批发商、客商、农户汇聚一堂,全国各地的订单源源不断。东北批发商徐江自2001年起每年都来平乐收货,如今年采购上千吨,“这里的柿饼品质稳定,冷链发货快,十天内就能运到东北市场。”

在产业延链上,平乐正以电力赋能推动深加工转型。桂林裕康达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今年扩容冷冻库、增设3条新生产线,广式糕点、柿子奶茶等系列产品即将上市。“供电局新装了一台1600千伏安的变压器,容量翻了五倍,为新项目上马提供保障。”公司总经理刘银乐说。

电力的持续“加码”,让平乐柿业驶入“智造”快车道。桂林国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柿界”生产基地运用AI智能系统,实现从清洗、烘烤到包装的全流程自动化。供电局提前办电、定期服务,确保智能化生产线稳定运行,使1500吨鲜果变身为冰柿、柿片等热销产品,远销海外。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柿子产业升级的“硬支撑”,那么电力保障就是产业发展的“稳底盘”。

在广西“柿业”版图上,除平乐之外,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同样以“月柿”闻名全国。

10月25日,在恭城县莲花镇红岩村里,第二十二届恭城月柿文化活动季热闹启幕,漫山柿红、歌舞飘扬。活动期间,南方电网广西新电力投资集团恭城供电有限公司党员服务队连续多日深入村寨排查隐患、检修线路,保障节庆“电力满格”。

在桂林恭城丰华园食品有限公司车间,烘干房昼夜运转。“供电稳定,我们现在能24小时不停产。”董事长陈丽华介绍,今年企业用电量接近70万千瓦时,产能提升至2吨,产品通过跨境电商远销泰国、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地。

作为“中国月柿之乡”,恭城县月柿种植面积25.67万亩,年产量近95万吨。自2020年以来,恭城供电公司累计投入3亿多元实施农网改造,新建及改造线路近300公里,新增变压器82台,并推行网格化台区管理,实现“产业发展到哪里,电力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十四五”期间持续加大对桂林地区的电网投入,推动平乐、恭城等县域电网升级,为柿子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从清晨繁忙的交易市场到智能化生产车间,从瑶乡的文化节庆到农户的红火日子,广西柿子产业的红火背后,是电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平乐的“致富果”、恭城的“文化柿”,正以科技、电力与创新为笔,绘出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的亮丽图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近日,在武两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中,中铁六局太原公司创新性地运用“BIM+航测”技术,成功推动施工便道部署从传统“数字化”向以数据驱动决策的“数智化”转变,为复杂工程的高效、绿色建造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武两高速公路是重庆市“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线长37.18公里。项目施工区域地形复杂,传统施工便道规划主要依靠二维图纸和人工勘测,存在高程误差、数据盲区以及专业协同不足等问题,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成本增加和生态环境破坏。

技术团队聚焦“高精度实景三维建模”和“BIM多维仿真分析”两大核心,构建了无人机航测系统与BIM软件平台深度融合的工作架构。通过空中三角测量技术,实现了从二维影像到三维实景模型的精准转换,形成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该技术取得了三大突破:一是自适应航测,基于地形特征开发飞行策略系统,分段匹配飞行参数,在保证数据精度的同时大幅提高作业效率;二是多源数据融合,将无人机航测数据、激光点云与BIM设计模型整合,构建出工程数字孪生“底座”,形成统一可靠的数据源;三是数据驱动决策,借助内置算法和分析工具,对多个便道方案进行并行计算和量化对比,快速得出土石方量、占地面积和造价估算等关键指标,为方案优选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实现了路径动态优化、土方平衡调配和风险智能预控,节约土方开挖、材料运输和人工成本约10%。同时,通过精准还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生态敏感区,在规划阶段就规避了边坡滑塌和生态破坏风险,最大程度减少土地占用和植被破坏,有效保护了区域生态环境。

该成果荣获中国信息协会BIM技能大赛三等奖以及中国节能协会第六届“金标杯”三等奖,为提升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借鉴。(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马占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近日,在武两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中,中铁六局太原公司创新性地运用“BIM+航测”技术,成功推动施工便道部署从传统“数字化”向以数据驱动决策的“数智化”转变,为复杂工程的高效、绿色建造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武两高速公路是重庆市“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线长37.18公里。项目施工区域地形复杂,传统施工便道规划主要依靠二维图纸和人工勘测,存在高程误差、数据盲区以及专业协同不足等问题,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成本增加和生态环境破坏。

技术团队聚焦“高精度实景三维建模”和“BIM多维仿真分析”两大核心,构建了无人机航测系统与BIM软件平台深度融合的工作架构。通过空中三角测量技术,实现了从二维影像到三维实景模型的精准转换,形成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该技术取得了三大突破:一是自适应航测,基于地形特征开发飞行策略系统,分段匹配飞行参数,在保证数据精度的同时大幅提高作业效率;二是多源数据融合,将无人机航测数据、激光点云与BIM设计模型整合,构建出工程数字孪生“底座”,形成统一可靠的数据源;三是数据驱动决策,借助内置算法和分析工具,对多个便道方案进行并行计算和量化对比,快速得出土石方量、占地面积和造价估算等关键指标,为方案优选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实现了路径动态优化、土方平衡调配和风险智能预控,节约土方开挖、材料运输和人工成本约10%。同时,通过精准还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生态敏感区,在规划阶段就规避了边坡滑塌和生态破坏风险,最大程度减少土地占用和植被破坏,有效保护了区域生态环境。

该成果荣获中国信息协会BIM技能大赛三等奖以及中国节能协会第六届“金标杯”三等奖,为提升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借鉴。(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马占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