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出版日期:2025-11-10 A04版●汾河 山西工人报
作者简介
王建平,长治沁县人,参加工作30多年来,勤于思考,笔耕不辍,文学创作如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小品散见于各类报刊。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用心血写就的一部有着自己影子,以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俩生活、情感发展为主线,反映一群平凡人身处艰苦环境,始终对未来充满信心,自强不息与生活抗争、与命运博斗的经典小说。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与《平凡的世界》小说里的孙少平生活的时代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我对《平凡的世界》里的情节、人物、环境倍感亲切,曾看过三遍小说、两遍电视剧。
为了解《平凡的世界》背后的故事,走进“平凡的世界”的生活场景,重温当年的生活经历,我利用假期驱车前往原西县城、双水村、路遥纪念馆等地。
原西县城在陕西省神木市的高家堡古镇。进入古镇,右墙壁上的长长浮雕,是背景为原西县城、下面是双水村东拉河桥梁和潺潺的流水,主体人物是孙少安、孙少平、孙玉厚、田润叶、田晓霞、田福军等主要人物的群像。驻足凝望,似乎又把我带回到了《平凡的世界》情节中,一幕幕生动的影像在我脑海里重现:孙少安的质朴、孙少平的执着、孙玉厚的隐忍、田润叶的真情、田晓霞的活泼、田福军的为民情怀。
游完“原西县城”,我又驱车来到绥德县的郭家沟村。这里是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双水村的拍摄取景地。起伏的村间小路、高低错落的窑洞、汩汩流淌的东拉河、静坐院落的石磨、成林的枣树,又把我拉回到了以孙玉厚为代表的一批陕北农民勤劳吃苦、起早贪黑,只是为了吃上白面馍而劳动的生活场景。在双水村,村支书田福堂的权力运用、新型农民孙少安的致富历程、秋天双水村打枣节的热闹场面、高亢的信天游民歌、孙少平在教室为学生讲课等一幕幕场景又生动地浮现在眼前。
作家路遥是怎么写出这些感人故事的?我这个热爱写作的业余作者想从作家路遥身上吸取营养。于是,我驱车前往清涧县路遥书苑和路遥纪念馆。
路遥原名王卫国,曾用笔名缨依红,后改名为路遥。在孙少平曾工作过的大牙湾煤矿立体雕像面前,望着弯着腰拉煤的“少平”,我想,这不就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吗,为了生活为了理想,必须躬身下腰,吃生活的苦才能享受劳动的福。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要去北京领奖却没有路费,便找到弟弟借了5000元才去了北京。与弟弟临别时,弟弟对路遥说,希望你以后别得奖了,你要是得了国际大奖,我可拿不出给你出国的路费。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人民作家的真实生活写照。看纪念馆介绍,剧中人物孙少平、孙少安有路遥太多的个人影子。1949年,路遥出生在清涧县石咀乡王家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7岁时因家里贫穷,被迫过继给了延川县的叔叔。在延川县城读高小和初中的5年,他几乎没吃过饱饭,因交不起伙食费,常常用看书来抵制饥饿。我想起上高中时,也和路遥有同样的经历,由于吃不饱,只能在教室学习,用学习来转移饥饿感。
路遥初中毕业后回村当了小学民办教师,后到县文艺宣传队当创作员,再以工农兵学员身份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读书。大学期间,他阅读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并坚持文学创作。1973年7月,他在《延河》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优胜红旗》;1976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延河》编辑部工作;1981年,仅用21天完成了中篇小说《人生》;1982年离开《延河》编辑部,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8年,经过6年创作,完成《平凡的世界》,并于1991年3月29日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悟的巨大变化。
路遥为了写作,钻进一间窑洞,啃着冷馒头、喝着凉开水,就着一根大葱,一天写作18个小时,一写就是6年。小说《平凡的世界》脱稿时,他已病入膏肓。在住院期间,妻子林达只去医院看望过他一次。这唯一的探望却是为了让路遥签离婚协议。我们无权指责林达。路遥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却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因为他把全部心血奉献给了写作事业、奉献给了读者。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肝硬化腹水治疗无效在西安去世,临终也没有见到亲爱的女儿一面。我想,这在路遥临走时是多么大的遗憾。
离开路遥纪念馆,我又驱车来到清涧县城观看了路遥的《人生》电视剧拍摄取景地,对高加林,不,应该也是路遥的青年时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感悟。
这位黄土地生养的大作家,似一把黄土,飘落在每座山巅之上;似缕缕炊烟,弥漫在每一孔窑洞里,给后人留下无限的思念和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