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李志坚(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机关党委书记) 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在为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带来全新课题的同时,也为其突破传统边界、重塑影响力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当前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40亿人,人均单日使用时长156分钟,智能媒体正深刻重塑信息传播格局。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平台重构:从公共传播到多方协同 宣传平台是宣传工作的基础,重构平台是当前的紧要任务。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对当下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着重要启示。一方面,媒介形态的变革改变了传播方式,重构着宣传工作的底层逻辑;另一方面,媒介环境的迭代升级也促使高校宣传工作平台向新媒体转移。高校应积极构建多样立体的传播矩阵,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校园故事,将宣传引导融入社会日常生活场景。 注重公共平台与校园媒体结合联动是提升传播效能的关键举措。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因势而动,选择最合适的媒体平台发声,实现精准化、分众化传播。校园媒体具有互动性强、黏合度高的特点,可针对不同群体推送定制内容,如对新生推送入学指南,对科研人员传播学术动态,对校友展示发展成就等。公共平台与校园媒体协同发力,既能扩大社会影响,又能深化内部认同。如北京语言大学不仅构建了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多平台协同的传播矩阵,还设立了校园建言献策平台“及时语”,将师生关切引导至内部网络渠道进行高效回应,有效疏解了潜在的网络负面情绪。 不同媒介各有优势,也在内容形式上各有偏好,具体工作中需根据推送内容选择适配媒介,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需要注意的是,媒介融合不是简单的渠道叠加,而是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应打破传统宣传部门与信息技术部门之间的壁垒,统筹内容生产、渠道分发和效果评估,通过“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平台分发”的运行模式,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效率。 叙事革新:语言进化中的意义重构 叙事语言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血肉,更新语言是智能媒体环境下的必然选择。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我的语言的边界就是我的世界的边界”,揭示了语言与认知的深刻关联。当前,高校宣传不能只是刻板的政策宣讲和成就展示,而应采用故事化、场景化的叙事策略,建立与受众话语体系接轨的表达范式,实现从“单向传播”到“互动叙事”的转变。 语言形式要实现多媒体融合创新。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种形态的有机结合,能极大提升内容吸引力,特别是通过视觉化、互动化表达,能使学术成果、校园文化变得可知可感。话语体系要实现代际衔接与文化融合。面对Z世代青年群体,宣传语言需兼具思想深度与时代气息,避免“悬浮化”“空泛化”。可借鉴社交媒体流行的表达方式,运用恰当的网络词汇,但要把握尺度。更重要的是构建“学术话语—生活话语—网络话语”的转换机制,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语言,将教育目标转化为成长叙事,让主流价值通过话语转换自然流淌。 叙事革新的核心是建立平等对话的传播关系。智能媒体赋予受众更多选择权和表达权,高校宣传应从“我说你听”的灌输模式转向“共同参与”的对话模式。要通过话题征集、内容众筹、直播互动等方式,让师生成为宣传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增强其认同感和归属感。 价值锚定:双重结合的实践路径 价值实现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目的。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其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教育事业发展大局。 实现小环境与大环境的同频共振是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础。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既要立足校园实际,回应师生关切,又要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要在重大政策出台、重要节点之际及时解读宣传,在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立场鲜明发声。通过“校媒联动”机制,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形成宣传合力,让高校声音成为社会正能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工作中,则要把握“时度效”的艺术,密切关注师生思想动态和校园热点问题,做到敏锐洞察、精准研判、有效引导,塑造清朗的校园舆论空间。 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是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保障。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应局限于宣传部门的单打独斗,而应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的工作机制。在智能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人手握麦克风。这要求高校必须树立全员宣传意识,将宣传工作内化为各部门的职责自觉。同时,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积极融入实践。一方面,鼓励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科学精神与价值引领,使课堂成为正面发声的阵地;另一方面,支持学生开展正能量新媒体创作,将所学化为所用。以此构建的立体化教育体系,能有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智能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既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理念层面的革新,重在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即守政治方向之正、立德树人之正,这是工作的根脉与魂脉;创新,即创传播手段之新、话语体系之新,这是发展的变量与增量。唯有守正创新,方能行稳致远。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1日 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