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回复: 0

汉学路上的里程碑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范狄(Dario Famularo)(意大利青年汉学家,四川外国语大学讲师)
  自古行旅,皆赖里程。道旁石碣,不言不语,却让漫漫长路变得可以丈量。它们不缩短行程,却赐予行者方向、心安与慰藉。我的汉学之旅,也由这样的里程碑所指引。它们并非石刻,而是墨印,而后化为数字形态:那便是中文水平考试/HSK。
2024年12月,考生在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参加HSK口语考试。语合中心供图
  最早在意大利比萨大学接触汉字时,我没有什么远大理想。那时,我是哲学系的学生,学中文纯属好奇。在比萨大学语言中心,我上了一个学期入门课,很有意思,但没有明确目标,前面的路就像笼罩在雾里。HSK改变了这种情况。在准备2012年6月的HSK1级考试过程中,我的好奇有了方向。当抽象的兴趣变成具体的目标,我有了每天复习、背单词、练习的理由。考试内容很简单,这给了我巨大的心理支持——这条路我能走下去!半年后,我又考过了HSK2级。HSK给我原本模糊的兴趣搭起了框架,每个级别都像路上的一个小站,在我快要失去动力时,提醒我继续往前。
  2013年,我即将完成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哲学硕士的学习。那时,意大利媒体常说,中国是“未来的经济体”,虽然遥远,却充满希望。2013年10月,我带着几百个汉字和满心好奇来到广州。然而,现实却让我很受挫。走在广州的大街上,当地人说话像河水一样流过,我却几乎听不懂。那一年,我的中文学习才真正入门。我努力学习,和同学练习口语,每个周末在广州到处走,每个假期背起包在中国旅行。慢慢地,混乱开始变得清晰。学年结束时,我已经能进行简单对话,并且通过了HSK4级。这是第一个重要标志,证明我真的能“用”中文,而不只是“学”中文。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参加HSK4级考试的情景。当时,我特意选择了纸质考试,想要亲手书写每一个汉字。考场在城市另一头,我起了个大早。广州的初夏绿意正浓,湿润的空气里飘着玉兰的香气。最难忘的是听力部分——播放录音时,背景音里隐约传来一段二胡的旋律,悠扬的曲调与窗外摇曳的榕树须一起,构成了那个早晨最深刻的记忆。
  返回意大利完成哲学硕士学习,我的心还留在中国。毕业后不久,我又回到中国,这一次是在湖北工业大学教意大利语。一边教书一边学语言不容易。我的下一个目标是HSK5级,像藏在云里的山峰,看起来很高。2017年,我来到重庆大学,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的支持下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在重庆的这两年,是我学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置身于中国同学和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中间,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中文起点远低于大多数同龄人。这样的差距反而让我更加清醒。那两年,我完全沉浸在中文的世界里:天未亮就起来朗读课文,课后主动找中国朋友练习口语,晚上则抱着字典逐字逐句研读专业文献。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坚持,让我不仅顺利通过了HSK6级考试,更在2018年和2019年两次刷新成绩纪录,还通过了中文水平口语考试。
  这些成绩,恰如古道上巍然矗立的界碑,它们并不预示着旅程终结,而是庄重地宣示:我已真正踏入了汉学这片博大精深的学术疆域。
  考试终会结束,但求知的道路永无止境。通过准备HSK培养起来的自律品格、坚持精神和目标管理能力,在我后续的学术生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汉学计划”的支持下,我先后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北京语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从一个中文学习者成长为能够熟练运用中文进行专业研究的青年汉学家。
  如今,我在四川外国语大学任教,带领学生们探索中西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每当站在讲台上,我总会想起那些备战HSK的日日夜夜。那些看似单调的重复,那些认出新字词时的微小喜悦,那些感受自己缓慢进步的踏实时光。HSK对我而言,从来不仅是一场语言考试,更像是一位严格的导师,教会我保持耐心,懂得将宏伟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可执行的小步骤。
  从比萨的教室,到广州、重庆、上海、北京的校园,HSK的这些标记,就像古罗马大道边的里程碑,一直告诉我:我在一步一步地前进。如今,我不再数着自己过了几级、背了多少词。我的标记变成了其他形式:用中文完成一场讲座,读懂一篇深奥的史料,发表一篇连接中西文化的文章。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中文教给我的道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让我想起老乡马可·波罗。他的东方之旅,不也是靠一个个日夜、一段段路程走出来的吗?没有捷径,只有熟能生巧的坚持和行万里路的实践。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1日 12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