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回复: 0

杂技既要长于技巧也要善于叙事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舞台艺术众家议】
  作者:任娟(中国杂技家协会理论研究处处长)
  如何有意识地积累“身体智慧”,将对身体语言的理解转化为贯穿整个艺术生涯的深刻修行和内在需求,关乎着杂技这门身体美学的当代建构和未来走向。
  真正的艺术无法速成,它需要经历时间的发酵和沉淀。有着独特艺术个性和创作规律的杂技艺术更是如此。如何持续地精进与突破,如何有意识地积累“身体智慧”,将对身体语言的理解转化为一种贯穿整个艺术生涯的深刻修行和内在需求?这不仅关乎杂技艺术的代际传承,更是关乎这门身体美学的当代建构和未来走向。近期举办的“艺苑撷英”2025全国优秀青年杂技人才展演,一次性推出11个作品、25位拥有专业水准和艺术抱负的青年杂技演员。青年演员通过作品呈现出的创作取向和艺术追求,为业界提供了观察中国杂技未来图景的重要样本,带来了诸多启示与思考。
  杂技技巧需同时具备难度、密度和复杂度,这成为杂技创作的新趋势。技巧是杂技艺术的本体,是杂技作品首要的也是核心的价值。可以说,对本体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杂技艺术内在的规范性传统,既塑造了表演者,也塑造了观众。如今“一招鲜”的策略已经过时,杂技舞台上单一形态的杂技节目几近绝迹,融合多种技艺的复合型杂技已成为主流。展演中,河北省杂技团、沧州杂技团的《祥狮跃九州》就杂糅了南北派舞狮表演的精髓,研发了“镇海吼”“狮跳头”“五对狮踩球过桥”“高桩梅花桩”“高台狮子后空翻夹杆”“高台连续侧空翻三级翻和变身翻”等一系列创新技巧,直接提升了作品的难度系数和观赏效果。
  杂技技巧创新不能脱离文化根系。如聊城市杂技团的《俑·顶碗》是现代杂技美学与文物的融合,节目灵感源自“国家一级文物”西汉乐舞杂技陶俑造型,两位演员身着陶俑服饰,通过“单手顶扶地滚转”“双手举顶后仰平举落地”“旱地拔葱旋转举起”等高难技巧,赋予俑像生命力。黄冈市(浠水)杂技团《镜·悟》中的“扛杆”技巧、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炽爱情舞——双人转毯》中的“转毯”技巧均已暌违舞台多年,这次亮相既引发业界怀旧,也为观众带来足够的新鲜感。更可喜的是,新生代杂技演员不仅完整地复现这些技艺,还呼应时代审美趣味,进行了生动演绎与诠释。比如,《镜·悟》表现的是真假“孙悟空”在“金箍棒”上所展开的一场关乎本我与心魔的激烈博弈;《炽爱情舞——双人转毯》中将转毯技巧与探戈舞蹈相结合,令传统节目更具看点与活力。
  杂技节目在情境化、剧作化创作上越发从容自信,不断突破杂技“长于技巧而不善于叙事”的限定。天津市杂技团滑稽节目《唐宫·鱼韵》根据演员个人体态特点,将唐朝宫廷文化和变鱼技巧相结合,演员通过精巧的机关、手法,辅以俏皮诙谐的肢体动作,在不经意间施展“空手出鱼”“古琴变鱼缸”等创新技巧。鱼象征着丰饶与富足,锦鲤更是代表好运、吉祥的文化符号,而滑稽化的处理则是基于唐代开放、瑰奇的文化氛围,整体呈现出一种“俗而不伤其雅,嬉而不损其高”的意趣。武汉杂技团的《山之神——立绳》根据楚辞作品《九歌·山鬼》改编创作,表现一位多情的山中精灵等待心上人而心上人未来的情绪,以惊艳绝伦的高空表演细致描摹了她懊恼、哀愁同时又怀着一线希冀在山林间反复寻找的微妙心理,极具楚风楚韵。
  借助道具营造动作的高难效果,进而解放演员以实现更好的艺术呈现,是杂技创作的重要突围思路。浙江曲艺杂技总团的《送别——倒立技巧》将固定式单杆道具改为灵动的可摇摆式单杆,使演员在极其受限且不稳定的支点上,完成“摇摆挑旗”“胯上倒立”“脖支倒立”等一系列在单杆上首创的对手托举高难技巧动作,是杂技舞台少有的呈现几何之美的作品。上海杂技团魔术节目《音乐少女》的主道具钢琴实现了功能上的极致融合,一方面,几乎所有的魔术变化,如物体的出现、消失、变形、移位等都完美地集成在钢琴的结构之中;另一方面,钢琴仿佛一个拥有灵魂的音乐精灵,成为推动叙事的“第二主角”,它和少女的丰富互动完成了节目主题“音乐的抚慰”。
  对杂技美学的展现成为创作者普遍性的理念。“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如今的杂技院团和演员,早已不再满足于高难度技法的炫示,而是致力于整体性的审美创造。德州市杂技团的《荷塘月色——蹬伞》,突出传统蹬伞轻盈飘逸的艺术特点,加入“双伞卷毛顶”“对手飞伞”“七人四节转12把伞”等灵动技巧,将东方美学意蕴、古典情怀与高超技艺融为一体。中国铁路文工团曲艺杂技团的《弈中乾坤——扯铃》受中国传统围棋文化启发,用“黑白对弈、落子无悔”的叙事框架,融入“抽马鞭”“360度飞腿勾空竹”“反手倒立勾双空竹”等技巧,辅以大量的翻腾技法,形成棋局搏杀、暗流涌动的动静交融之势。射阳县杂技团魔术节目《羽》创新性地将羽毛的变化扩展为完整的节目,在技法、风格、意象各方面均可称道。演员通过优雅的动作实现羽毛的漂浮、变色、穿越等丰富的变化,并叠加“变鸽”“变衣”等技法,带给观众不期而至的视觉享受。
  当然,青年存在其年龄阶段特质的一体两面,这个专属于青年杂技人才的舞台也允许节目有缺点、有不足。展演作品中,《镜·悟》是唯一具有“新杂技”品相的作品,其以《西游记·真假美猴王》为灵感,通过杆上镜像技巧对决,直指“自我审视的超越”的哲学内核。立意新颖,但在编排、表演等方面均有提升空间。如情节推进略显生硬,演员情感张力稍显不足,服化道制作略为粗糙。其实,关于《西游记》IP,杂技界早有不少探索实践和成功经验,如杂技剧《西游记》《梦幻西游》、杂技节目《西游时空——跳板蹬人》,这也说明中小院团青年演员在“初时要仿”的阶段,艺术视野还不够开阔,汲取的艺术养分还不够充分。《炽爱情舞——双人转毯》《祥狮跃九州》作为刚被国际重要赛场检验过的金奖节目,演员还处于大赛回落期,在展演中未呈现出最佳状态,说明青年演员的稳定性和心理素质均有待提升。杂技艺术本就不能一蹴而就,在成长过程中,演员常常会经历平台期、瓶颈期甚至倒退期。唯有深耕细研的专注与日积月累的坚守,才能到达所谓“工夫深处渐天然”的美妙化境。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2日 16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