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回复: 0

书写跨国营救中人性的光辉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抗战文艺新作·文学】
  作者: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美国军队执行过一次“杜立特行动”。1942年4月,美国飞行员杜立特率领16架B-25轰炸机成功突袭东京,他们原计划返航中国的衢州机场,但因燃油不足等原因,被迫在浙赣皖闽等地弃机跳伞。周立文的纪实作品《英雄山河:1942年的衢州之约》(光明日报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写的是美军飞行员在中国境内弃机跳伞后所发生的故事。
浙江衢州杜立特行动纪念馆中的英雄塑像。 资料图片
  作品通过大量史料考证、实地探访与幸存者回忆,详细还原中国军民冒死营救64名美国飞行员的全过程。从普通村民、乡绅、教师到游击队战士,不计代价地为飞行员提供庇护、疗伤、引路,上演一幕幕生死相助的感人场景。日本侵略军为了报复,为了破坏可能用于继续轰炸日本本土的机场,发动浙赣战役。凡是救助过美军飞行员的地方都遭到洗劫,靠近机场的城镇被夷为平地,25万中国军人和平民惨遭屠杀。我被25万这个数字震惊了!这暴露出日本侵略者完全丧失人性的残酷,也充分彰显中国人民善良为本、慈济天下的宽广胸怀。
  这样一桩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却几乎被湮没在岁月的尘埃里。这本书力求完整记述杜立特行动中美国飞行员在中国获救的历史事件,具有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作者通过真实还原这一次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跨国营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悲壮画卷添上一道温暖的色彩。
  在当时大片国土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的环境下,对美国飞行员的营救是何等艰难。但各级组织、各方力量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展开营救,并将他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作者对每一位飞行员的获救过程都进行了详细介绍。他发现,营救行动多数是普通百姓的自发行为。当时,大家正遭受着战争的苦难,但突然遇到跳伞降落的飞行员,只要分辨清楚这些飞行员不是来杀人放火的日本鬼子,就顾不上危险,马上伸出援助之手。书中记述大量动人细节,如麻良水夫妇冒死收留飞行员,毛继富背着两米高的曼奇翻山越岭,江山县村民用滑竿接力护送飞行员,恩济医院陈慎言父子积极救助伤员,等等。
  书中写到的一段经历就很有代表性。20世纪80年代希尔格来到中国,他想到他被营救的地方广丰看看,还复制了一些当年在这里拍下的照片,希望能寻找到救助他的中国人。但这些人物太普通,汇合在人民的大海洋里,寻找不到他们的身影。但他们永远定格在美国飞行员们的镜像里。后来,几位参加过营救的老人被邀请访问美国,再一次见到被他们营救的飞行员。一位飞行员诚恳地说:“杜立特突袭队队员是英雄,中国人民也是英雄,我们一定要感谢他们作出的贡献。”这正是本书重点表达的主题。书名叫“英雄山河”,英雄的称号就是赋予人民的,因为有英雄的人民,才会有山河的壮丽。作者以诗一样的语言写道:“许多名字像海上的浪花一样,跃起并闪光;许多面孔如草野间、水田上的白色翅膀,振动并发声。”他们完成英雄举动,“那些从未想到自己做了一回战士,并一度惊天动地的人,将回到原先的轨道上、困厄里、奋斗中,继续着他们的苦难、希望和探寻”。这也是我们绝不能将他们遗忘的原因。
  中国人民在杜立特行动中的表现,让美国人看到当时中国人的坦荡和打败共同敌人的决心。书中引用飞行员西姆斯的话说:“任何种族都可能很好地回报哪怕是一点儿的真诚、善良和谦卑,但只有中国人的回报是如此丰厚。”作者以“坦荡”来形容中国人民的性格是恰当的。自近代以来,西方蛮横闯入中国国土,对中国人民抱有深深的偏见。在1942年的那场跨国营救中,无论是在穷乡僻壤,还是在日军活动频繁的危险地带,人们毫不犹豫地参加到营救行动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尽可能真实还原当时这些普通中国人的善良、慷慨、憨厚和谦卑。他们的思想其实也很简单,因为知道这些外国飞行员是帮我们打日本鬼子的。
  书中所描述的营救细节也在不断地暗示,在这突发事件中,双方身份各异,语言不通,但似乎心有灵犀,这就是对和平的期盼。双方从此以和平的名义结下真挚的友谊,书的后半部分侧重于这种友谊的书写。这种友谊一直延续,飞行员的后代与营救者的后代也成为好朋友。美国飞行员后代多次赴华访问,向营救者后代致谢。宁波将中美两国人民共同的心愿刻在正义和平亭上,亭子的顶端就是一只飞翔的和平鸽。
  书里写到两个孩子的故事,堪称精彩。在浙江常山前山坞村,有一位名叫徐开亮的村民,外号叫“美国人”。1942年4月,父母带他去遂安枫树岭走亲,碰上一位获救的美国飞行员。飞行员抱起他亲了亲,于是他就成了“美国人”。这个外号跟随他一辈子。抱他的美国飞行员叫鲍尔。鲍尔完整地向儿子吉姆讲述了在中国发生的一切。从此,吉姆记住“遂安”“衢州”这两个地名。2017年10月,吉姆和夫人终于来到中国……
  “衢州之约”,中美两国人民在共同危机面前的互助、牺牲与坚守,证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始终是我们的坚定信念。“衢州之约”,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回响。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2日 14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