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回复: 0

“流动的云”与“不动的山”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李雷(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广播这种传统媒介形式,从定义上看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为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为有线广播。在网络时代,广播可以拓展为一切以声音作为唯一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主要以文字作为媒介,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文学既可以写实,也可以虚构,既可以用几十万字来讲述一段完整的故事,也可以单行成篇。广播和文学都是一种信息的载体,只是渠道有所不同。一般的文字组合被赋予思想与情感,并具有独特的表达形式,才可称为文学。广播信息的传递,除了具有新闻属性的消息、专题、访谈之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形式就是小说演播。小说演播通过演播者的二度创作,在重音、停连、语气、节奏上有所变化,赋予文字多变且具有美感的声音形态,使其成为独立于单纯字面文字的语言艺术。这是广播和文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当今这样一个网络发达、信息庞杂且碎片化的时代,广播和文学都遭遇困境,二者的相遇能否带来一些新的变化?
  传统广播和文学尤其是纯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到90年代末,存在相当长的一段蜜月期。由于当时获取信息渠道不足、普通百姓文化水平有限和业余生活的单调,广播在受众中影响广泛。文学作品借助演播艺术家的生动演绎在群众中激起千层浪。比如,李野墨演播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张家声演播张平的长篇小说《抉择》、孙兆林演播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影响了一代代的听众和读者。有的人通过收听小说连播,喜欢上广播,喜欢上文学,改变了自己今后的人生走向。进入新世纪,随着“哈利·波特”系列文学作品的引进和系列电影的上映,李慧敏演播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也深受青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质的变化,业余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尤其是移动终端、5G网络的出现,一部手机在身边,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和世界连接。这使得受众不再依赖某种机械装置在固定的时间段、固定的频道,没有选择性地、被动地收听音频节目。近几年,短视频的风起云涌,给几乎所有需要耗费一段时间来实现信息获取的渠道带来强大的冲击。有些极具当地地方特色的广播频道陆续关停、合并、裁撤,还有很多广播频道相继改版,视频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有的广播频率要求节目制作人员在完成基本广播栏目的基础上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几条短视频,有的广播频率要求先视频再音频,以视频节目为主,音频节目只是在视频节目的基础上剪辑而成的广播版。还有的频率干脆部分抛弃传统广播节目,组织原本制作音频节目的团队制作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视频节目。曾经风靡一时的小说连播因为广播的广告收入锐减,无力支付著作权使用费用,不得不反复播出之前的作品,热门文学作品的有声化基本上由主要网络平台来完成。
  信息传播形式的迭代非常迅速,虽然每种介质各有其特点,但受众总会选出适合自己的获取信息方式,那就是:便捷、快速、短小、随时随地、自主选择。事实上,不同的介质应该努力发挥自己优势,深耕某个领域,将自身的特色做到无法替代,这才是正途。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阶段,文学作为一种通过优美的文字、饱满的情感、深刻的思考来反映一代人共同记忆的职能将一直存在,即使变换不同传播介质,它也会一直存在,一定会有读者。广播也是这样。虽然只有声音单一的呈现方式,虽然看不到影像,但也正是这种方式,造就了它无可取代的“伴随性”特点。听广播的时候,可以开车、做饭、做家务,也可以运动,这恰恰满足了当代人在紧张工作和生活之余信息获取、身心放松的需求。纵观诸多媒介形式,只有广播能做到“一心二用”。现今,互联网平台的播客广受欢迎,从一个侧面证明“伴随性”的不可替代性。因此,将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出来,是网络时代传统广播继续生存的正道。不过,其呈现方式未必一定通过开路广播,更不必局限在自有客户端上,可以充分借助已经产生相当影响的网络平台,有时“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比“平地起高楼”更符合实际。
  至于说到文学和广播如何实现互惠共赢,笔者认为,二者只有把各自的优势全面展现出来才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曾经大受青睐的小说连播形式可以继续存在,现在很多广播读书栏目中出现的作者访谈、新书推荐依然可以继续保留,只是从传统广播媒介变为“开路广播+互联网”,或者纯网络化播出。短视频平台不适合这两类传播手段,需要在长音频平台上多进行探索,寻找新的可能性。
  总之,在新媒介语境下,广播和文学都应当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同时保持定力,既要学“流动的云”,又要学“不动的山”。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2日 14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