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2010年起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集中推出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体现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代表相关学科领域最高水准的标志性学术力作。设立至今,已有660余项成果入选。 2024年,共有61项成果入选。本版精选9项成果,由作者撰文予以介绍,以飨读者。 《秦汉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论稿》 作者:卜宪群(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开创时期,国家内部结构与外部形式在继承先秦历史的基础上有了深刻变化,国家治理目标、方向和手段也呈现新的面貌。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秦汉史前沿问题,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揭示秦汉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的历史演变过程和主要特征。 在研究方法上,从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相互关系这一理论视角出发,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先秦秦汉长时段历史为研究对象,多层次多角度分析秦汉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理论性、长时段、综合性并重的史学研究理念。 在研究内容上,探讨唯物史观视野下的国家形态与国家职能理论、中国古代的“治理”“治道”思想及其实践、秦汉国家结构演变、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秦汉社会势力及其官僚化等诸多问题。其中关于秦汉之际国家结构、基层权力体系性质、社会势力官僚化、乡里文书与行政运作、“乡论”与政治互动、“自言”与日常治理等研究,具有较高的原创性。 社会演变是国家治理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因,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又是社会演变在政治领域的反映。成果具备理论关怀,视野较为宽阔,对深入揭示秦汉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的具体内涵及其在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的地位具有学术价值,对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现代价值》 作者:程霖(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源远流长,不仅为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世界提供了思想动力,而且对西方现代经济学说的形成发展及其经济实践起到了重要启迪作用。挖掘和认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为解决重大现实经济问题提供历史镜鉴,是一项兼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工作。 成果立足唯物史观,注重国际视野与整体性研究,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动态演化置于中外历史发展交织互动的进程中进行考察。首先,沿着经济基础发展、政治上层建筑变化和思想上层建筑变化这三条线索,梳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自先秦至鸦片战争前的演变脉络与阶段性特征,揭示其内在演化机制,展现其连续性与文化韧性。其次,从丰富性、独特性、创新性、分析性四个维度,深入剖析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内涵外延、概念术语、思想创见和分析方法,结合古今比较和中外比较的视野,集中展现其贡献和成就。再次,从国际视野出发,考察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海外传播,剖析其对法国重农学派、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自然法哲学和官房主义经济思想、日本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彰显其全球影响力和辐射效应。最后,坚持“两个结合”,充分发掘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有益元素与现代价值,为解决我国现实经济问题、推动中国经济学学科建设等提供助力。 成果构建贯通历史与现实的理论桥梁,为揭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现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提供学理支撑,并积极推动相关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敦煌石窟丝路图像研究》 作者:沙武田(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石窟群是体现丝路文明交流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以洞窟壁画艺术形式记录下来的中古中国1000多年间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珍贵历史剪影,是目前已知丝路图像最为集中的所在。 通过遍览敦煌石窟,成果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洞窟壁画中保存有与丝路历史关系密切的诸多图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图像包括:壁画中反映丝路交通贸易的胡商遇盗图、广泛见于各类经变画中如实描绘丝路贸易核心物品丝绸及各类丝织品的绢帛图像、来华传播佛教的罽宾国僧人佛陀波利丝路传法旅行图、以大型乐舞场景形式描绘唐长安城上元夜乐舞灯会的胡旋舞蹈图、大量存在于故事画和经变画中的丝路外道女性人物形象、老人入墓图中的雉堞形坟墓,以及波斯萨珊风格联珠装饰纹样,等等。这些丝路图像尤其以隋、初唐、盛唐时期最为常见,与丝路交通最为繁盛的时代相吻合。 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大通道,在这条通道上,世界各大文明与华夏文明交融互鉴,极大丰富了历史时期丝路沿线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需求。透过成果的视角,可以看到敦煌石窟以“形象历史”的方式记录的中古时期丝绸之路交通贸易、人员往来、文化艺术传播过程中文明互动的真实历史影像,是我们今天了解丝路历史与丝路人文精神的珍贵一手考古资料,可以填补文献在记录丝路形象历史上的缺失,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历史意义与现实启迪。 《人工智能及其创造力:心灵-认知哲学的视角》 作者:高新民(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作为一个研究门类,人工智能已取得了公认的巨大成就。但它的前进道路极不平坦,有专家甚至认为其面前一直横亘着诸如主观经验意识、自主性建模、意向性缺失等难题。特别是在创造力建模这一分支领域,我国人工智能界在创新软件的开发方面有不俗表现,但鲜见对其基础理论问题特别是哲学问题的研究,鲜有触及“计算创造力”这一号称人工智能“终极前沿”的分支领域。西方的计算创造力研究尽管成果较多,但在学科性质、基础理论、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等方面仍存在大量急需探讨的课题,如怎样看待本领域的“工程—数字方案”“纯哲学方案”与“工程—哲学方案”之间的争论和工程实践等。 成果以意向性、意识、本体论概念框架、自主体、自然语言理解、创造力等为侧重点,从心灵—认知哲学视角探讨复杂心理能力的计算建模和机器实现的深层次基础理论问题。成果深入探讨计算创造力,从哲学上对其来龙去脉、最新发展、主要成就、热点焦点问题作了思考和诊断,并对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如何开垦这一分支领域作了抛砖引玉的探讨。计算创造力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研究部门,既是关于计算创造力的以哲学为基础的研究方案,又是有助于解决许多哲学问题的计算方案;既是必须由哲学参与的人工智能研究,又是有利于哲学发展的工程技术研究。要让创造力这一智能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进入作为科学技术部门的人工智能视野,通过分析、还原,将日常创造力概念转化为靠近机器实现的科学术语,使之自然化和计算化,最终完成理论建模和机器实现。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辨证与学术批评研究》 作者:何宗美(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在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中,子部不仅著作数量可观,而且思想、学术和文化价值丰富。但由于内容复杂多元,地位相对边缘,知识类别与现代学科体系多相疏离,所以子部以及子学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这与子部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和文化史的实际地位甚不相称。《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叙录子部之书近三千种,堪称内容丰富且最具卓识的子学批评著作,有着重要的目录价值、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通过研究《总目》子部提要及子学批评,可以了解和积极总结中国古代子学史、思想史和学术史,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提供启示和方法路径。 成果以《总目》子部提要及其子学批评为研究对象,并在《总目》基础上将子部与子学引向对中国古代固有知识结构体系的考察。上编的分期断代研究与下编的专题拓展相结合,使研究在面与点、宏大与深入两个维度同时推进,较为全面地总结《总目》子部的学术批评,还原其体系,辨证其思想,总结其得失;提出清代官学统摄和官学建构的观点,从官学的实质是帝王之学的认知高度,梳理和思索《总目》子部批评学术缺失的原发性问题,并深加辨证,探究其深层原因;以古代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子学时代的文学研究,从古代作家知识结构理解阐释其文学风貌,从知识结构之演变阐释文学内在体系的变迁,由此更深入也更真切地理解文学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文学阐释学的“中国范式”(1942-2022)》 作者:谷鹏飞(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西北大学教授) 文学阐释学是一种“人学”,是人在文学活动中关于自身理解、解释、应用的实践知识。长久以来,学界对于中国当代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文学阐释学”等问题存有争议。如何回答并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构建中国文学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成果梳理了80年间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当代性阐释中的“中国范式”、西方文学阐释学本土化阐释中的“中国范式”、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中国化阐释中的“中国范式”,形成三种阐释学资源的互补与互证,为证明“中国当代有自己的文学阐释学”提供史料支撑。通过深入研究历史,钩索了史料之间的思想关联,初步描绘出一幅具有“中国范式”的文学阐释学图谱。 成果通过在文学阐释学“中国范式”的特殊性中发现普遍性的方法,解构了“西方文学阐释学代表普遍性”的神话,使文学阐释学“中国范式”中的普遍性内容通过特殊性形式表现出来,驳斥了“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只是西方文学阐释学的‘旅行’形态”的西方谬见,初步建构起具有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学科形态,为推动中国文学阐释学与西方文学阐释学在未来的双向互鉴和融通发展、实现在世界文学阐释学领域发出中国声音作出有益尝试。 《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 作者:曲福田(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对象。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自然资源经济要素、生态基础和治理载体的复合功能特征不断凸显。中国自然资源管理正在经历从传统分类管理向现代统一管理转型的重要时期,需要构建以统一管理为核心,协同效率、公平、可持续性与安全多目标的系统性自然资源管理理论框架。 成果立足这一时代课题,提出自然资源管理的“良治逻辑”,强调基于自然资源经济、生态、社会和安全等多维功能与价值的系统认知,寻求科学高效、协同有序的治理方法。成果系统构建了包括“四大支柱”和“两大基石”的自然资源管理理论框架。“四大支柱”包括明晰的权籍制度、发达的市场机制、有效的政府规制以及多元的治理模式;“两大基石”则是完善的法治体系和先进的科技治理,为破解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管理的现实难题提供了系统科学且贯通有效的解决方案。 成果系统总结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经验,广泛吸收国际前沿理论与交叉研究成果,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自然资源管理自主知识体系。提出以“功能认知—价值目标—管理方式”为逻辑的研究范式,立足社会主义自然资源公有制制度基础,强调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推动实现自然资源高效配置、利益均衡与生态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为我国自然资源管理的现代化转型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卫星账户的核算理论与中国实践》 作者:蒋萍(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东北财经大学教授) 随着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延伸与创新发展,锚定新质生产力、着眼全产业链布局的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逐步形成。然而,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的统计思维逻辑难以匹配全产业链的整体框架,无法精准对接全口径产业核算的底层需求。如何客观衡量全产业链的经济贡献,科学指导派生产业的健康发展,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理论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成果以卫星账户的核算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以中国派生产业核算的改革与完善为目的,围绕数字与新兴产业核算、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核算、资源环境核算及其他领域核算等核心议题展开,重点探讨“学理基础—体系构建—试编探索”三个层面的问题。其一,从学理角度对卫星账户的理论机理、方法逻辑与研究思路进行阐释,解析派生产业核算方面的认知盲区,揭示卫星账户在捕捉派生产业经济活动、评估全产业链经济增长贡献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派生产业核算提供理论依据。其二,在追踪国际卫星账户研究最新动态的过程中,落脚于本土化体系方案的设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卫星账户方面的异同点和创新点,解构卫星账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不同派生产业核算体系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撑。其三,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卫星账户在中国的应用进行探索性尝试,构建相关领域的卫星账户并进行试编,为卫星账户本土化方案的落地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近代中国南海疆域研究》 作者:郭渊(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暨南大学教授) 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有着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南海问题涉及中国的领土主权、民族权益和尊严,是中国学者必须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近代英、法、日等国在南海地区的存在,对南海地缘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国立场之演变及利益纠葛,成为后来南海问题的滥觞。 成果的突出特征是深入剖析这些国家在南海争端中所持立场的始末缘由,以夯实疆域研究的关键环节,推进完善南海历史研究的整体架构。南海主权历史依据的挖掘与整理,是我们对南海问题研究乃至主权论战的传统优势。近代英、法、日等国南海档案能够提供有力证据,丰富我国维权的历史证据链,这在他国不断挑衅中国主权的情况下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同时,成果注重比较研究,辅以英、美等国的航海文献和调查报告,以求深层次把握各国关系,使论证和结论更加公正,力图客观展现近代南海地缘形势的演变及特征,有利于塑造我南海国际话语权。 成果还研究了所谓“南海仲裁庭”在判定南沙群岛部分地物的自然属性、事实认定过程中,引用和解释某些历史文献存在的问题,以及论证和结论存在的错误。同时,辨析菲律宾在向“南海仲裁庭”提出诉求、回复质询时对历史文献引用和解释的错误所在,并驳斥其谬说。这不仅有利于国际层面认清历史上南沙群岛的真实场景,还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拥有南沙群岛的坚实历史和法理依据。 (*61项完整版成果内容介绍,详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概要(202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2日 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