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回复: 0

【笔杆必备】写讲话稿如何站在领导的角度想问题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木火火公文

图  张修东
微信图片_20250811111519.jpg
写稿的时候必须站在领导的角度想问题,必须模仿领导然后“像”领导。也就是说,写稿的时候不妨“自我提拔”,时刻记着“现在我就是领导”:
——像领导那样忧国忧民,胸怀全局,从大处着眼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深谋远虑,把关定向,绝不能凭一己之见坐井观天,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谈琐事不抓要务;
——像领导那样熟悉上情、了解下情,把贯彻上级大政方针与联系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讲好“普通话”又讲好“地方话”,绝不能照抄照搬,人云亦云,满足于当“传声筒”和“文抄公”;
——像领导那样注重讲话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一切着眼于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绝不能坐而论道,空洞说教,满篇都是空话、大话、套话、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的废话”;
——像领导那样注重文风与政风、作风的一致性,长与短、虚与实、深与浅、朴素与华丽、委婉与犀利、含蓄与明快、沉稳与激烈、新潮与谨慎,可谓千姿百态,各显特色,无一不是领导个人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工作阅历、不同性格气质和不同处事方式的体现,绝不能千人一面,不加区别地把同一种文风“套”给每一位领导,更不能把个人风格强加于领导之上;
——像领导那样居“高”临“下”,指挥若定,叱咤风云,大量使用“要”、“必须”、“务必”之类的祈使式语言,给下级指方向、明责任、交任务、教方法,绝不能模棱两可,不知所云;不能隔靴搔痒,避实就虚,说来说去说不到点子上;不能以秘书的角色以“低”充“高”,掺杂个人观点和感情色彩;不能拖泥带水,吞吞吐吐,大量使用“大概”、“可能”、“据说”之类的模糊语言。
……凡此种种,想说明的问题只有一个:要使自己“像”领导,就必须学会琢磨领导、“迎合”领导、模仿领导。说来你别见笑,当年我当秘书时为了做到这一点,那可是下足了功夫的。要点是:
(一)注意了解掌握领导的关注点、兴奋点,日常工作中经常提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注意观察领导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处事方式方法,摸准领导的个性特质和喜好;
(三)注意记录领导喜欢经常表述的观点和见解,尤其要把领导即兴讲话时突然冒出的精彩观点和言辞牢牢记住;
(四)注意了解领导喜欢读哪一类的书籍和报刊,然后跟着去阅读;
(五)要十分珍惜领导改过的稿子,弄清楚领导为什么要这样改...如此等等。这么一说,也许有的朋友会心生厌恶,以为这样做是“溜须拍马”、“曲意逢迎”、“人身依附”的庸俗行为,但我得理直气壮地说:既然吃了秘书这碗“饭”,你就不得不这么做,否则就写不出让领导满意的文章。而且我还得说:如果你跟上了真正公道正派、才华横溢、能力超群的领导,那真是一辈子的福气,不仅对写好文稿大有好处,而且对个人成长也大有禆益,要不怎么有人说领导身边是藏龙卧虎之地呢!“模仿≠盲从”到底是书生出身,虽然知道要服从领导“模仿”领导,但有一次我却不知天高地厚地与领导干了一架。那次我为地委某领导起草一篇在职工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本来以为写得蛮可以的了,谁知领导阅稿时加上一句“要关心职工和群众的生活”。我一看,觉得逻辑上有毛病,就去找领导解释:报告领导!“职工”是“群众”的一部分,二者是大概念与小概念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所以要么不要“和”字,要么“职工”和“群众”取其一即可。领导听了半天还是没弄明白,于是我就打比方:这就好比说“蔬菜和黄芽白”,“蔬菜”是大概念,“黄芽白”是“蔬菜”的一种所以是小概念,二者不能并列。领导越听越糊涂了,见我还要解释,突然眉毛一竖:“别说了别说了,什么蔬菜黄芽白这个那个的,到底我听你的还是你听我的”这下我也来了火:“那好吧,以后别叫我写稿子,另请高明吧!”冷静下来又后悔,完了,冒犯了领导,以后这日子还怎么过?幸好,领导到底是领导,大人不计小人过,以后还是叫我写稿,而且不再轻易改动,顶多把个别标得不太清楚的标点符号标清楚一点就是了。
按说,类似“蔬菜和黄芽白”的语病真的用不着太较真,领导文稿中这样的瑕疵多着呢,但我由此想到:“模仿”领导是必须的,而盲目服从是不妥的,这叫对领导负责,也叫对事业负责。所谓“模仿”领导,只是就思路、主题、观点、风格等大的方面而言,具体如结构、标题、遣词造句等则是秘书的事,必须精心细致,尽量不出大的毛病。如果发现领导改稿有欠妥的地方,应该敢于提出、善于解释,绝不能将错就错,听之任之。
更何况,任何一位领导哪怕是再高明的领导,都不可能是完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考虑得很周全。由此我要说的“模仿≠盲从”另一层含义是:秘书的脑袋应该是领导的脑袋的扩大,秘书的手脚应该是领导手脚的延长,写稿时要善于为领导多做拾遗补缺、锦上添花的事。比如:领导某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可能改稿时冒出句把外行话,你得帮助纠正;领导想表达某方面的意思但表达得不够准确不够深透,你得顺着他的思路想下去,帮助他把意思说准说到位;领导想举某个事例但说出去可能产生某种副作用,你得帮助领导把握分寸,把话说得周全些;领导的某个观点可能有失偏颇,你得帮助修正;领导表达某种哲理但听起来太抽象太晦涩,你得尽可能写得深人浅出,或恰到好处地举个例子,让听众能够听明白;有些时候,领导因为工作太忙或来不及想清楚而未就起草某篇讲话明确授意,你就得根据会议主题和平常的观察、积累先列个提纲,让领导修改、审定后再起草。对这些方面,作为从秘书“转身”为领导的我,体会是太深了。虽然因为我写了那本“大手笔”而使一些同志在为我起草讲稿总是有点缩手缩脚,但对他们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我都予以采纳,他们对我改过的稿子中某些不足之处进行再修改再完善,我也予以肯定,所以他们说我“大气”。说“大气”不敢当,其实领导真的离不开秘书的帮衬和补充。
总之,善于“模仿”领导,才能有高度、有底气、有境界;不盲从领导,才算尽职责、尽能耐、尽忠心。当然啦,写完稿子你就不再是“领导”而恢复了秘书的本来面目,要是你的作品获得领导肯定和好评,那就偷偷乐上一回吧。
信息就是财富经常看到这样的稿子:结构严谨,语句通顺,逻辑上也挑不出毛病,但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或者干巴巴缺少水分,瘦嶙嶙缺乏血肉,看上去没点儿生气和灵性;或者重复雷同,就同一项工作写不同时期的讲话稿时,第一次显得鲜活生动,再写第二次、第三次时就显得“江郎才尽”,了无新意,无非把原来写过的东西颠来倒去玩点儿文字游戏;或者奉行“拿来主义”,从上级领导讲话和文件中“拿来”,从报刊杂志上“拿来”,从网上“拿来”,从头到尾基本上没有自己的东西;或者语言枯燥,生拼硬凑,牵强附会;或者脱离实际,闭门造车,缺乏时代感和实用性。凡此种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信息量不足肯定是一个带根本性的原因。
无疑,拥有足够的信息量也是文秘人员必备的“诗”外之功。当年我初到地委办秘书科工作时,同样碰到过类似的问题:经过领导授意,虽然有了主题却没有充足的素材,有了观点却没有足够的例证,有了目标却提不出具体可行的措施,总之觉得心里没“货”,写起来总是憋得慌、闷得慌,一字一句像挤牙膏似的“挤”出来。后来我知道该怎么办了。我找来一大堆笔记本,每一本记录一类信息:历史沿革和人物典故、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党群政法、农业农村、工业经济、城市建设、外地经验、警句格言等等,没日没夜地记呀、抄呀,几年下来,光这些笔记本就够装满一麻袋。本来,阅读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但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印象不可能太深刻,阅读中把那些有价值的观点、语言、数据等记录下来,能够加深记忆,写作中自然而然能派得上用场。所以,直到如今,我仍然保持着带笔记本阅读的习惯。有的同志以为:
记笔记也好,做卡片也好,这种做法太笨太累。其实不然。一个人哪怕记忆力再好,也不可能把那么多东西都记住,即使记得片言只语也未必准确,不好引用。我的体会是,你所记录的东西虽然未必都用得上,但实际上也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使你的知识面和信息量慢慢拓宽,这也许就叫“厚积而薄发”吧。如果说世界上95%的人读书看报可以“读书读皮,看报看题”或者是用以消遣时光,那么唯独剩下这5%的文字秘书就必须用脑、用心去读,去发现,去琢磨,去采撷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当然,仅凭记录、记忆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通过整合、消化,加上平日的观察分析,让所有接触到的信息在脑子里活起来、动起来、分门别类“储存”起来。除了必备的理论、文化、科技、金融等知识类信息外,以下几类是至关重要的:
(1)大政方针类。包括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决策部署、重要文件和上级领导的重要讲话,它们决定着一定时期的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关乎国计民生、民族前途,是基层组织行动的指南、决策的依据,必须熟悉掌握。
(2)政策法律类。它们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具体化,层次上涉及宏观、中观、微观,内容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军事、民生、宗教等各个方面,而且都带有刚性、强制性,在实践中只能遵循不能违反,虽然谁也没那本事全都记住,但日常工作中大量用到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条款,必须熟悉掌握。
(3)时政时事类。这里指对国际国内总的形势、重大变化、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总体把握,政治方面如意识形态、军事、外交、人权,经济方面如主要理论和流派、发展模式和经验教训、重要政策和机制创新,社会发展方面如重大事件、舆情动向、关注热点等,虽然这类信息在写作中未必能全部用得上,但对于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科学研判形势、在总体格局中找准工作的前进方位,都是不可缺少的,必须基本熟悉和掌握。
(4)基本情况和发展动态类。基本情况如一个地方的人口、土地面积、行政区划、风土人情、经济结构、发展历史等;发展动态如一定时期的工作重点、决策部署、重大成就、存在问题、发展方向等,都需要我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相对来说,基本情况是“死”的,还容易掌握一些;发展动态则是“活”的、千变万化的,必须通过经常性的观察、分析、研判、综合才能把握得住,而有些秘书同志恰恰在这一点上“火候”未到,所以写起东西来要么是腹中空空、无从下手,要么是不得要领、乱写一气,要么是拾人牙慧、缺乏特色。
(5)典型经验类。典型引路,榜样示范,是我们一贯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这种方法引用到领导常用文稿中,往往能起到烘托主题、印证观点、启迪思维的作用,使文章显得丰满生动和有说服力。这就要求我们平常工作中要注意发现典型,个人的也好,集体的也好,本地的也行,外地的也行,总结其经验,挖掘其价值,揭示其借鉴推广意义,做到“胸中有典型,下笔不慌张”。当然,领导文稿有时也需要引用反面典型来说明某个问题,比如用某个安全事故证实安全生产必须长抓不懈,用某个腐败案件来教育干部廉洁自律,这同样需要认真掌握。
(6)社情民意类。社情民意是社会的“晴雨表”,是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因而也是机关文稿起草不可或缺的“信息源”。获取这类信息的渠道很多,包括专题调研、座谈交流、问卷调查、个别交谈、登门走访等等,但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否听到真话和实话。一个听不到真话和实话的地方是危险的,一个不愿意听真话和实话的领导者是愚蠢的,同样地,一个不善于收集真话和实话的秘书是不称职的。只有把社会上带倾向性、苗头性、规律性的东西掌握住,把老百姓的所思、所虑、所盼、所愿掌握住,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也才能使起草的文稿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7)人文历史和佳句格言类。这类信息看起来与文稿写作关系不是太大,但有时又确实用得上,比如有时引用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可以增加文稿的“厚”度和深邃感;有时引用古典诗词和名人名言,可以增加文稿的美感和色彩。我本人就碰过这么一回事:那次陪同一位大领导乘车去某县视察,本来准备了满肚子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成绩与不足、建议与要求等等,谁知一张嘴就被大领导打断:“这些都不用谈了,材料上都有,你给我谈谈《天工开物》、八大山人、百丈清规吧!”惊得我出了一身冷汗,幸好我平常注意收集积累这方面的资料,所以还能说出个大概,要不然可丢大丑了。这些知识虽然与写稿没有直接关系,但也足见平常的信息积累是何等的重要。
需要积累的当然不止上述这些方面,如果是为分管某项工作的领导写稿,或者是为专业性较强的部门领导写稿,则还需要掌握一些更具体、更专业的知识和信息资料。总起来看,秘书尤其是党政机关和综合部门的秘书,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拥有足够信息量的“通才”,最好是“通”、“专”兼具,写起文稿来才能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有的同志说:你说的固然没错,但秘书和领导的信息量总是不对称,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的确是个现实问题。领导同志由于各自阅历不同、所站角度和高度不同、思考问题和接触实际的方式方法不同,获得的信息量、信息的种类和性质自然也不相同,这是秘书们无法与之比拟的。但从另一方面说,秘书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尽量缩小这种“距离”,除了自身勤于积累外,包括尽可能多地陪同领导调查研究、参观考察,聆听领导在不同场合发表的讲话和言论,研读领导所作批示和亲笔撰写的文章,设身处地地站在领导的角度关注和收取有价值的信息,等等。其实,领导的“信息量”也没有那么神秘,一个市、一个县的工作,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变来变去也就那么多东西,只要你能做到勤于积累、全局在胸,信息量自然就大了。怕只怕懒惰散漫,不读书、不看报,不了解上情和下情,不认真思考与分析问题,或者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虚以应付,那当然于事无补了。其实,领导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信息量再大也不可能无所不包,秘书的信息量大了,还能成为对领导的有益补充呢!
归根到底,就起草领导文稿而言,掌握信息的直接目的不外乎三个,一是说理,二是说事,三是说人。说理:必要的理论依据、思想认识、观点阐述;说事:做什么、怎么做;说人:精神状态、方法与作风、素质与能力等等。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出现要么太空洞、太不着边际,要么太就事论事、太单调乏味的不足。怎样处理这三者的关系,不属于本篇要讨论的范围,暂且不提。
让自己的心理素质强大起来与市、县领导和部门领导交谈,发现很多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苦恼:“笔杆子”难找。因为这一点,有好的思路和目标但表达不充分不完整,有好的做法和经验但挖掘总结不出来,有好的理念和观点但总是被啰里八嗦的文字叙述所淹没。没办法,有的领导只好去报社、文联或学校“调”笔杆子,结果发现有些同志除了文字华丽一点书生气更重一点之外并没有别的优点,甚至比原来的笔杆子还要糟糕。于是,有的领导只好亲自提笔操刀,挑灯夜战,咬文嚼字,累得苦不堪言;有的口才好一点的领导干脆丢开稿子不用,自己列个提纲登台去讲;有的领导则抓住秘书不放,一遍两遍三遍直至N遍地改,这个角度那个角度这个提法那个提法没完没了地换,直把秘书们折腾得死去活来。
不错,笔杆子难找是事实,领导们的苦衷可以理解,但从我个人的体验和理解来说,一方面,领导同志对秘书不能苛求,要宽容,要注重培养,没有哪个文秘人员一上岗就能驮大材料并使领导完全满意的;另一方面,秘书也要与领导换位思考,爱岗敬业,好学上进,尽快进人角色,尽快适应领导需求。话是这么说,秘书们要做到这一条其实也很难,第一,“秘书活”本身就是苦活、累活,而且为领导写文章是“出力不出名”,说得不好听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没有吃苦精神、奉献精神是不行的;第二,过去领导层中文化水平高的不是很多,其中不少还是工农出身,他们的讲话比较容易对付,而现在领导干部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动不动就是本科生研究生甚至还有博士生博导,本身就有很高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所以拼足了吃奶的劲也跟不上、吃不透;第三,按照世俗的看法,跟了哪个领导就是哪个领导的人,领导在位还好办,一旦领导调走或退休,有的秘书就要坐“冷板晃”了。因为这三条,就给一些文秘人员的心理罩上了沉重的阴影,有的只是被动应付,无所谓稿子合格不合格,领导满意不满意,写出了初稿就算完成了任务;有的虽然表现得积极主动,但只是为了日后升迁或调到舒适一点的岗位,巴不得早日脱离这份“苦差事”;还有相当一些同志则是怕苦畏难,怕稿子被“枪毙”,怕丢面子,怕愧对领导,总是陷于深深的困惑和无奈之中。
我不知道有没有哪位“大手笔”正在构思《秘书心理学》这本书,但我认为全国上下成百上千万文秘人员的心理素质好不好肯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换句话说,没有过硬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无法胜任本职的。首先,要有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如同其他任何职业和岗位一样,秘书工作也是党和国家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缺了哪一个都不行,既然事业选择了你,你就要为事业尽职尽责。其次,要有使命感和荣誉感。领导文稿起着承上启下、推动工作的重要作用,从事这项工作虽然艰苦但又无上光荣,虽然默默无闻但又轰轰烈烈,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有前进的动力,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再次,要有自信心和上进心。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能够走上文秘岗位,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何况到领导身边工作是难得的学习锻炼机会,只要加强学习,不断进取,终能获得成功,造就成才。第四,要有对于挫折、失败甚至讥笑、非议、委屈的耐受力。没有哪项事业能够不经波折而一举成功,没有哪份文稿能够不经修改打磨而一次“过关”,当你遭遇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当你挨了领导批评深感委屈的时候,正确的方法绝不是灰心丧气、妄自菲薄,而是挺直腰杆抖擞精神叮嘱自己:重来!我行!我一定能成功!
就我自己的体验而言,心理素质的变化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紧张感和失落感。刚刚迈出校门走上秘书岗位,就像面对茫茫大海、深山密林,一时不知从哪儿起步,所以仅凭所学、所见、所思乱写一气,自然逃脱不了被“枪毙”的厄运,为此我叹息过、后悔过、悲观过甚至还哭过。亏得一位资深老秘书不厌其烦地开导我、指点我,才打消了“跳槽”的念头。第二阶段是好胜心和进取心。经历一次、两次、三次乃至无数次的失败,不服输、不气馁,就像婴儿学走路一样,摇摇晃晃,前仰后跌,慢慢在大人的搀扶和鼓动下掌握了要领,摸着了门道。通过不断的观察和领悟,掌握不同领导的风格特点,同时加强学习积累,掌握领导文稿写作的一般要求和基本规律,使自己逐渐有了“底气”,一般的小材料基本能应付得过去。第三阶段是适应感和求成感。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摔打”,能够初步搭起文章框架,能够在领导的授意下提炼出主题和观点,能够按照机关文稿的特点较为顺畅地谋篇布局和运笔行文,写出来的稿子在领导那儿能够基本通过或部分通过,虽然还会带有“待晓堂前拜舅姑,画眉深浅人时无”的惶恐,但不需推倒重来,无非在“画眉深浅”方面再作些加工润色即可。第四阶段是胜任感和成就感。到这个阶段应该说是基本得心应手了,无论领导授不授意,都能较为准确地表达领导意图、体现领导风格,而且能够恰到好处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基本能达到遵从领导与主观能动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说理说事与说人的统一,稿子不仅能顺利“过关”,有时还能得到领导的表扬。大家都知道,对于文秘人员来说,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就是最高的奖赏,这时候你心中会有一种快意油然而生,会把写稿过程中的艰苦和烦恼忘得一干二净,会不由自主地反复默诵文稿中的某一个精彩观点或某一段精美文字,当然也有可能邀上三五同事躲在哪个角落里美美地喝上二两。
好啦,谈了这许多所谓“诗”外功夫,不过是个人一些粗浅偏颇的体会而已,还是以一段顺口溜赶紧作结吧...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笔端吐韬略,纸上展神奇。
书墨催人老,成功最相思。功夫在诗外,只恐悟来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