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回复: 0

经纬织就振兴路 巾帼点亮锦绣图 ——云南“锦绣普洱”巾帼创业行动三年实践纪实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见习记者 刘震东

清晨的阳光洒满云南普洱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早已传出“咔嗒咔嗒”的织机声。65岁的安勐坐在织机前,指尖翻飞间,五彩丝线渐渐勾勒出傣族织锦;38岁的娜英正对着手机直播,镜头里的绣品刚摆出来,就有网友留言“想要同款茶桌垫”。

谁能想到,三年前,安勐还在为“织得再好也卖不出去”发愁,娜英更是因车祸致残,只能靠低保度日。

这改变无数普洱妇女命运的蜕变,始于2022年云南省普洱市妇联启动的“锦绣普洱”巾帼创业行动——当“藏在深闺”的刺绣织锦技艺遇上精准帮扶,当一根根丝线串联起产业、文化与振兴,普洱的山乡间,便奏响了妇女增收、非遗新生的动人乐章。

从“一盘棋”到“一张网”,筑牢产业根基

“以前我们守着老手艺,却不知道怎么变成钱,妇联来了以后,才知道这条路能走通。”西盟佤族自治县的织娘娜英,如今已是当地非遗工坊的带头人,回想起三年前的困境,仍感慨万千。而这一切的改变,始于普洱市妇联一场深入基层的调研。

2022年年初,普洱市妇联抓实省妇联启动的“三访四察五送”活动,工作人员走遍澜沧江两岸的茶山与村寨,面对面走访93名织锦刺绣非遗传承人,摸清368家个体作坊、合作社及企业的发展现状。“有的绣娘技艺精湛,却连像样的订单都没有;有的合作社想扩大规模,却卡在技术和销售上。”参与调研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时最大的难题是产业“散、乱、弱”,缺乏系统性规划。

为破解这一困境,普洱市妇联借鉴贵州等地先进经验,构建起“市级指导推动、县(区)组织实施、乡镇具体落实、村(社区)妇联共同参与”的组织体系,成立工作专班,将妇女手工产业纳入全市发展大局。随后,《普洱市进一步实施“锦绣普洱”巾帼创业行动政策支持方案》《普洱市妇女手工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政策相继出台,从产业链条、人才队伍、标准体系等方面细化举措,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推的工作格局。

“以前是各干各的,现在像拧成了一股绳。”普洱市妇联负责人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政策出台后,她们不再只盯着“教手艺”,而是从市场需求出发,联合中华女子学院、普洱学院等高校,共同攻克产品研发难题。曾经“自娱自乐”的民族服饰,开始向茶桌摆件、咖啡杯套、汽车内饰等生活化产品转型,为后续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指尖技”到“生产力”,激活巾帼力量

“7天织一条披肩,能卖360~380元,现在儿媳妇不仅帮我卖,还自己设计文创产品,卖到了北京上海。”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娜允镇娜允村傣族织锦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安勐说起如今的生活,脸上满是笑容。这背后,是普洱市妇联针对“指尖队伍”开展的精准赋能。

三年间,普洱市妇联围绕“提升技能、激发活力、开拓视野”三个方向,打出赋能“组合拳”。在技能培训上,先后组织“壮大指尖经济”“云绣出滇”“刺绣织锦创意设计”等培训班20余期,不仅教刺绣、缝纫技艺,还传授色彩搭配、市场营销知识,让绣娘们既懂“手艺”,又懂“市场”。李增的公司便是受益者之一,作为深耕民族服饰领域的企业,在妇联支持下累计培训5000余人,覆盖农村妇女、残疾人等群体,100余人成为稳定合作的绣娘。

为激发产业活力,普洱市妇联还搭起“比武”擂台,举办“锦绣普洱”手工文创技能大赛、佤族织锦技艺大赛等活动。在2023年的技能大赛上,来自全市的织锦爱好者同台竞技,有的展示传统佤族织锦的精湛针法,有的带来融合现代审美的创新设计,现场不仅有订单签约,更有高校专家现场指导,让“以赛促学、以赛促产”落到实处。

“走出去才能看到差距。”思茅区妇联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企业和绣娘“信心不足、视野受限”的问题,区妇联多次组织他们赴上海、北京等地学习。李增团队正是在上海交流时,受启发改良传统绣品色彩,让产品更适配现代审美;国家级非遗佤族织锦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宪兰,也在上海的学习中找到创新方向,将皮料、咖啡渣再生材料融入织锦,让曾经只卖几十元的小挎包,如今能卖到四五百元。

从“小手工”到“大产业”,书写共富答卷

“去年我挣了3万多元,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帮衬家里。”在西盟印象佤族织锦非遗工坊,娜英一边熟练挑花、一边说着自己的变化。两年前,她因车祸致残,靠低保生活,如今通过织锦技艺,不仅实现就业,还带动10多个姐妹一起增收。这是“锦绣普洱”行动推动“指尖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为破解资金难题,普洱市妇联联合金融机构推出“巾帼创业贷”“锦绣贷”,12家企业、164名妇女创业者获批贷款5240万元,单笔最高授信额度达550万元。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的专业合作社,正是靠着这笔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推行“公司+合作社+绣娘”模式,让更多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李宪兰的“共富工坊”更是形成差异化分工,10个非遗工坊分布在普洱各县,有的做披肩、有的做香包、有的织吉祥如意带,219名织娘中,70%是妇女,20%是残疾人。

在市场开拓上,普洱市妇联搭建起“线上+线下”“国内+国际”的销售网络。2023年以来,组织企业参加亚洲新闻联盟会议非遗展示、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活动10余场次,锦绣产品成交量突破千万元;“锦绣普洱”名称和Logo成功申请专利,IP影响力不断提升;更推动产品进入驻外使领馆外宾礼品商品库,极大地提升了锦绣产品的国际知名度。2023年,仅佤族织锦及其周边产品销售额就达4046万元,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

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让“锦绣普洱”收获更多认可。2024年,“促进可持续生计的‘锦绣普洱’行动计划在佤族妇女中的生动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普洱市妇联作为全国唯一地级市妇联,在第十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论坛上分享经验。

如今,在普洱的茶山和村寨间,织机声此起彼伏,一根根丝线在妇女们的指尖穿梭,织就的不仅是精美的绣品,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妇女增收的幸福,更是少数民族文化走向未来的锦绣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