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天津工人报 》( 2025年11月13日 第 03 版 )
初冬的晨雾尚未散尽,京沪高速天津段的王庆坨服务区已迎来熙攘车流。作为京津冀交通动脉的关键节点,这里日均车流量超过2万辆。主入口处,一道以青砖黛瓦砌筑的景墙格外引人注目,墙后大厅内,微缩版的“天津之眼”缓缓转动,浓郁的津门风情吸引众多旅客驻足拍照。 这道景墙是服务区文化升级的“开篇之作”,由中交一公局第八工程有限公司承建。“每个文化模块不仅要体现天津特色,施工过程中还必须错开车流高峰作业……”该公司项目经理白建朴介绍,施工团队需完成1.6万平方米的新建与旧楼拆除任务,并将多个文化景观精准嵌入服务区核心区域,施工难度远超常规工程。 2024年12月初,景墙工程正式启动。墙体采用天津传统“干摆”工艺,每块青砖均需由经验丰富的工匠手工打磨、校准边缘,直至砖与砖之间严丝合缝、不施灰浆。然而,元旦车流高峰临近,总工期仅有20天,服务区也无法长期设置围挡。“传统‘干摆’工艺耗时过长,工期紧张,我们必须为传统工艺寻找新方法。”项目总工程师苏宁回忆。 技术讨论会上,气氛一度陷入僵局。有人提议全线夜间施工,但被指出“效率过低,无法满足工期要求”;也有人建议简化工艺,立即遭到“简化将失去津派特色”的反对。争论之际,项目生产副经理盖旭日提出关键思路:“能否将打磨校准环节前置,在场外完成精细加工作业,现场仅进行拼装?” 思路转变带来转机。经过多轮论证,团队最终确定“预制加工+精准编码+错峰突击”的实施方案。所有青砖组件提前在场外工厂按图纸加工并逐一编号;现场作业严格限定在凌晨2点至5点车流最少的时段进行。晨光初现时,施工人员已完成撤场及清运工作。最终,景墙提前两天完工,砖缝误差均控制在2毫米以内。 景墙顺利完工的喜悦尚未消退,更大挑战接踵而至——服务区室内中庭穹顶下方需安装一座直径5米的微缩版“天津之眼”。“吊车大臂一伸就几乎触到天花板,如同在笼中作业。”白建朴凝视穹顶,语气沉重。首次尝试吊装时,吊臂险些擦碰玻璃幕墙,工程被迫暂停。 技术人员连夜攻关,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构建数字模型,在屏幕上反复进行吊装路径预演。经过上百次模拟,团队决定将结构拆分为12个单元。“每个单元重量不能超过200公斤,尺寸偏差必须控制在毫米级。”苏宁说。 深夜的服务大厅内,25吨吊车静静停于门外,主臂如“绣花”般斜伸入中庭。吊车司机紧盯测量员手势,以厘米为单位缓缓微调;8米高的移动平台上,工人们屏息凝神,配合吊装节奏,稳稳推动构件对接。连续六个不眠之夜过后,最后一段轮毂安装完成。启动键按下,微缩版“天津之眼”开始平稳运转,光影在中庭内流转闪烁,宛若真实景致。 今年8月,随着最后一盏景观灯调试完成,王庆坨服务区的文化模块全部竣工。如今,往来旅客在此休憩时,抬头可见“天津之眼”流转,俯身可赏“海河”碧波荡漾。津门老城的韵味与新貌,在这一俯一仰之间,悄然定格为旅途中最温暖的记忆。 本报记者马芳太通讯员陶炯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