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回复: 0

安全生产绝不容自欺欺人的“聪明把戏”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安全生产绝不容自欺欺人的“聪明把戏”


■邢承木
“具有爆炸性”的检测报告被私自篡改成“不具有爆炸性”,导致使用单位干式除尘系统未采取任何爆炸防控措施。近期,江苏省扬州市应急管理局对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明查暗访,揪出一起“要钱不要命”的源头造假案件。(据11月12日《中国应急管理报》)
“具有爆炸性”改成“不具有爆炸性”,不过一字之差,却给生产车间埋下了足以致命的隐患。这起安全资料造假案件,暴露出某些企业把安全当儿戏的短视与疯狂。​
涉事的涂料经销企业负责人,只因担心买家知道真相后取消采购,就用PS软件篡改了检测报告。这看似“保住”了生意,实则亲手点燃了危险的引线。静电喷涂作业产生的粉末涂料本就属于可燃性粉尘,爆炸风险极高,而使用企业正因这份假报告,没给干式除尘系统装泄爆、惰化、抑爆任何一种防护装置。​
历次粉尘爆炸事故血的教训证实,粉尘爆炸的威力超乎想象。一旦除尘系统内的粉尘达到爆炸浓度,遇到静电火花就可能瞬间引爆,没有防护装置的车间会变成“火药桶”,工人的生命安全根本无从保障。这种“要钱不要命”的操作,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重大事故隐患。​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种安全生产领域的造假行为并非个例。2024年5月26日和7月2日,成都发生两起渣土车事故,均因车辆超速、超载且GPS数据被篡改,导致监控系统未发出预警。不法分子通过篡改GPS数据,让实际超速74千米/小时的车辆,在监管平台上显示“永远不超过60千米/小时”,最终酿成车毁人亡的惨剧。在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明查暗访中,曾曝光过多起企业单位故意遮挡监控摄像头、关闭自动监测设备,用各种手段制造安全的假象。​
这些造假者总以为能瞒天过海,却不知每一次造假都是在给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倒计时。成都那两起渣土车事故,夺走了两条鲜活的生命,涉事企业负责人、技术人员等多人最终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024年,北京市公安、应急部门联合查获一起伪造特种作业操作证案件,造假者孙某强因制作1.9万张假证,被判处九年有期徒刑。事实一次次证明,自欺欺人的把戏终会败露,害人的同时终究害己。​
法律早已给安全生产造假划定了红线。《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篡改、隐瞒安全数据等行为,轻则面临行政处罚,重则构成犯罪。那些为了眼前利益铤而走险的人,看似钻了空子,实则早已站在了法律的悬崖边。​
安全从来不是喊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份真实的检测报告里,每一个正常运行的防护装置中。扬州这起案件之所以没酿成悲剧,幸亏应急管理部门的明查暗访及时发现。但我们不能总指望“幸运”,更要杜绝“侥幸”。
生产经营可以追求利润,但绝不能以生命为代价。涂料的销量再重要,也比不上工人的生命宝贵。企业负责人更该明白,安全是“红线”更是“底线”,一次造假可能换来短期利益,却会摧毁企业的信誉根基,一旦发生事故,便是万劫不复。
扬州的这起案件再次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安全容不得半点虚假。少一些投机取巧的算计,多一些对生命的敬畏;少一些自欺欺人的把戏,多一些脚踏实地的防护。毕竟,用虚假掩盖的危险,迟早会以更惨痛的方式爆发,而造假者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