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1|回复: 0

梅下冰嬉童趣浓 ——清·金廷标 《冰戏图》赏析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DSH_1.jpg


  小雪渐近,北风来袭,雪花飘落,河水开始结起薄冰。孩子们最是雀跃,裹着厚厚的棉袄追着雪花打闹。这样的冬日景致,总让人想起古画里的意趣。二百多年前,清代画家金廷标就把料峭冬日里的鲜活童趣定格在宣纸上。
  金廷标,浙江湖州人,画家金鸿之子。早年学画时,金廷标深受吴门画派影响,画风清新淡雅,笔墨间兼具刚柔之态,文人画气息浓厚。他最擅长白描人物,兼工山水、花鸟与界画,笔下人物朴实自然,贴近生活。其作品多描绘人们喜乐祥和的日常场景,情感真挚动人。当年乾隆南巡时,金廷标献上了一幅白描罗汉图,凭借他的精湛技艺得到皇帝的认可,由此得以进入宫廷,成为专职画家,他的作品也逐渐成为乾隆后期院体画的范本。这幅《冰戏图》就是金廷标婴戏题材中的经典之作,他把寻常孩童的冬日嬉戏描绘得活灵活现。
  这幅画的创作与北方冬日的民俗风情密不可分。古代北方先民长期与冰雪为伴,在冰雪中劳作、嬉戏,早已形成了善御冰雪的生活智慧,冰上活动也渐渐成为冬日里的重要民俗活动。金廷标以细腻的观察力捕捉到这一日常场景,将10个孩童在冰上嬉戏的画面呈现在纸上。画面里,池塘的冰面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胆大些的孩子率先踏上冰面,却因冰面较滑,有的摔得仰面朝天,帽子都滑落在地,有的战战兢兢张开双臂维持平衡;岸上的同伴们也没闲着,有的手舞足蹈呼喊提醒,有的手里攥着玩具跃跃欲试,连台阶上刚下来的孩子都谨慎挪步,既想加入嬉戏,又怕不慎滑倒。这些场面被金廷标描绘的活灵活现。金廷标还在这幅画里点缀了翠竹、红梅和天竺,翠绿的竹叶、艳红的梅朵与天竺果实,为清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生机,也让整个场景更显温馨热闹。
  在人物刻画上,金廷标采用了“钉头鼠尾描”的技法来勾勒孩子们的衣褶,落笔时如钉头般厚重,收笔时似鼠尾般纤细,精准展现出衣物的折痕与质感,粗重的线条与孩童细嫩的肌肤、小手形成鲜明对比,更显人物生动。画中的孩童都是圆脸粉腮、头大身小的模样,活脱脱 “大头娃娃”的可爱形象,而在脸部渲染上,金廷标还巧妙融入了西洋绘画手法,让孩子们的眼、耳、鼻呈现出细微的凹凸感,中西融合技法的运用使人物更显立体鲜活。
  对于冰面的描绘,金廷标用淡墨略加渲染,再以寥寥数笔细线画出冰裂纹,既营造出寒冬的清冷氛围,又有 “冰裂报春”的意趣。画面中的梅树也颇有讲究,枝干以 “女”字形态穿插交错,既符合梅枝生长规律,又富有线条排列的形式美,主干设色偏浅却不失苍劲,再以浓墨苔点点缀,枝干的生动劲儿跃然纸上,梅树顶层还留着些许未消融的冰雪,让白色梅朵与红色花瓣相映成趣,增添了画面的空灵感。此外,岸上的几竿修竹用笔挺健劲秀,敷以花青色点染精细,墙根四周的乱笔苔点则让画面有了节奏感,左下角的石头不仅稳住了构图,更与冰面、花木形成呼应,让整幅画既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周树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