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回复: 0

[已见刊稿件] 目标观 时效观 方法观 推动团标落地的思想与行动指引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目标观 时效观 方法观
推动团标落地的思想与行动指引(图1张)
◎王俊
关于如何依据团标《安全管理标准化班组评定规范通用要求》17要素解决班组建设具体问题,前文已从“问题导向的核心地位”“微观问题的解决路径”“要素应用的案例示范”等三方面展开分析。本文作为终结篇,为班组创建深入推进,确保实效,避免形式主义,结合17要素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要求,应树立的目标观、时效观和方法观等“三观”,为推动团标落地提供思想与行动指引。
“能力本位”目标观
契合团标“实效优先”的核心原则
团标明确将“提升班组安全管理能力”作为评定核心目标,强调荣誉认证应是班组创建能力达标的“自然成果”,而非创建终极目标。若将创建工作异化为“奖牌争夺战”,将导致两大与团标要求脱节的倾向:
要素应用表层化。要素应用若机械套用团标条款,并未解决班组现场遇到的问题,如仅形式化完成“风险辨识”记录而未优化作业流程,则违背团标要素落地需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
长效管理碎片化。班组将资源和精力集中于评审阶段,通过后闲置要素工具,违背团标“持续改进”要求。
依据团标17要素,能力建设应聚焦三重核心:
要素转化力。将标准要素转化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如用“风险分级管控”要素优化高危作业流程),具体通过风险矩阵法量化高危作业风险等级,制定差异化管控措施。
绩效改善力。以团标“安全目标”为指引,通过要素落地提升班组具体绩效指标,如借助“设备与设施”要素减少故障停机频率和损失,借助“应急预案与事故处理”要素缩短故障响应应急处置时间。
自主管理力。培育自主管理文化,依托“持续改进”要素,将班组提案机制建立起来。企业在组织开展班组创建过程中的评价体系,则是采用“要素应用覆盖率”“问题闭环率”“员工自主改进提案数”等能力成长性指标来评价班组创建的效果,删除诸如“确保评审通过率百分比”等结果性指标。
“持续改进”的时效观
推进班组创建的路径和硬性要求
团标明确规定安全管理标准化班组需持续满足评定要求,否定“一评终身”的静态思维。实践中应破除两大认知误区:
“终点论”误区。视评审通过为创建工作的终点,违背团标持续改进是安全管理标准化班组的内在要求。
“豁免论”误区。一旦创建成功获得称号后,则使某班组从此带上“标准化班组”的标
签,忽视持续达标的要求,与团标定期复评、动态调整机制冲突。
那么,班组一旦缺失持续改进的后果会怎样呢?一是要素应用管理效能将逐步衰减,如“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要素未融入日常流程,易出现问题漏检;二是管理模式僵化,班组将难应对外部情势的变化。
结合团标“持续改进”要素,可践行于班组创建的路径有四条:
机制嵌入。将团标要素融入班组日常工作流程,如将“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要素纳入班组交接班流程。
标准迭代。定期更新班组自评的内容,如结合团标“安全活动”要素“班组安全科技活动”要求,新增物联网场景下,班组作业的风险监控要求和手段。
激励机制。为班组建立改进激励机制,如设置“要素应用创新基金”等,对有效改进案例,如优化作业许可流程、缩短审批时间等给予奖励。
实践印证。记录班组持续改善绩效,逐渐形成自己的“大数据”,用实证让班组感知自己的成长。如某大型企业通过五年数据追踪,持续记录各班组的绩效改进指标,事故率下降率等,用实证强化班组改进动力。
“问题导向”的方法观
解决问题的闭环操作逻辑
团标17要素的设计逻辑以问题导向、问题解决为轴,杜绝班组创建出现形式主义倾向,要做到两个防止:
防止要素空转。防止班组为了创建达标编造脱离实际的记录台账,如未现场核查,虚构隐患排查记录,违反记录真实性要求。
防止本末倒置。防止班组过度研究评审细则,而忽视作业现场的真实风险,如重资料完整性轻现场隐患整改背离风险优先原则。
这里不妨给大家介绍,提升班组运用团标要素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的“四步闭环法”:
1.发现问题→“隐患排查与治理”要素,“全员巡查+智能监测”→输出班组“风险痛点清单”,明确隐患位置、等级、责任岗位。
2.定义问题→“风险分级管控”要素→明确何时、何地、何种风险、影响程度、关联要素、责任主体等“5W1H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目标。  
3.分析问题→借助数据分析→建立解决问题的“要因对策矩阵”,如分析设备故障时,关联维护保养记录、操作规范执行等要素找根因。
4. 解决问题→“标准化作业”要素→制定解决问题的专项方案,如将有限空间作业流程优化后纳入班组《标准作业指导书》。
该方法落地的要点有3个:一是以班组安全活动为载体,如每周案例会,深度剖析要解决问题;二是通过标准作业程序(SOP),固化有效解决方案;三是长期坚持,构建企业级的“要素应用案例库”,如按“风险类型→要素组合→解决方案”分类存档积累经验,实现跨班组借鉴。
总之,班组创建的本质是推动安全管理模式从“被动合规”向“主动创标”跃迁,过程中需始终筑牢以能力提升替代虚名追逐、以持续改进破除短期行为、以问题解决激活要素效能等三大认知基石,唯此,班组创建活动方能激发出不竭的活力,团标17要素的核心价值才能持续彰显出来。  
图:王俊
专家简介
王俊:上市央企安全生产主任专员,高级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班组委委员(兼考评专家),江苏省安全生产协会理事、江苏省高级安全工程师评委会委员、南京应急管理学会专家组专家,有多年的全国安全管理标准化班组创建实践经验,受到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班组委高度认可,曾在《劳动保护》《江苏应急管理》《现代职业安全》等专业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主编《工贸企业基层班组安全管理之道》一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