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缓一缓,自有答案(图1幅)
◎秦丹妮
上周网购的书架到了,我本想着趁周末赶紧装好。没想到,对着说明书、反复播放安装视频折腾了近1个小时,最关键的侧板却怎么也卡不进卡槽,急得我手心直冒汗。
起初,我逐行比对说明书上的图示,反复暂停安装视频,零件转来转去,螺丝拧了又松,可侧板依旧“倔强”地不肯归位。失败的次数多了,我心里的火气也上来了,疑心商家发错零件,刚抓起手机想找客服理论,5岁的侄儿央求我带他下楼去玩。看着乱糟糟的零件堆和侄儿期待的眼神,我索性放下螺丝刀带侄儿出了门。
40分钟后,我揣着平复的心情回了家,再看说明书,竟发现角落里藏着小箭头,原来一直把侧板装反了!调整好方向后,不到10分钟,书架就稳稳地立了起来。看着整齐的书架,我突然想起读研时老师常说的稿件修改“暂搁法”,就是初稿写完后,放一放、缓一缓,等跳出当时的创作惯性,再回头看,逻辑漏洞、表达冗余这些问题,往往一眼就能发现。原来“缓一缓”不只是改稿子的窍门,解决书架组装难题也管用。不过是给了思维一段整理的时间,难题转眼就有了解决方向。
这让我想起6月初收拾行李箱去云南旅行的事。那晚,我折腾半小时,叠好的衣服塞进去就掉,卷好的袜子找不到角落,箱子没装好,衣服倒皱成一团。越急越乱,我索性合上箱子,打开电脑看起了电影。等一部电影结束,心里的焦躁散了大半,再回到行李箱前,思路突然清晰了:把T恤卷成紧实的圆筒,易碎的护肤品和充电器装进收纳袋,几分钟就把东西全塞完,拉链也拉得严丝合缝。
后来我慢慢明白,生活里很多时候,我们陷在困境里,不是问题本身有多难,而是当时的思维太紧绷了。装书架时,我盯着“按步骤来”,反而忽略了侧板正反;收拾行李箱时,满脑子都是“塞完所有东西”,反而忽略了空间规划。这种紧绷的思维,让我看不清问题的本质。
其实“缓一缓”的智慧,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刚出锅的饺子心急咬一口,准会烫得舌尖发麻;等一等、缓一缓,让温度降下来,才能尝到面皮的筋道和馅料的鲜香。手工制作汝瓷时,刚拉好的坯胎不能急于烧制,得放在阴凉处缓一缓,让水分自然晾干;要是少了这静置的过程,成品容易在烧制时变形、开裂。写稿子也一样,刚写完就着急发出去,过后总能发现错漏;缓一缓再打磨,不仅能纠错,还可能冒出新灵感,让文字更有温度。这些“缓一缓”的时刻,看似耽误了时间,实则是给大脑按下了“重启键”,为更好的结果蓄力。
莫言曾说:“缓一缓,再缓一缓,此时必须要解决的事情,先放一放,也许才会等到想要的结果。”人生路上的许多难题,从来都不是靠“蛮力”就能解决的,就像遇到堵车时,再着急地按喇叭,车流也不会因此变快;不如打开车窗听听歌,等道路疏通,反而能带着好心情继续前行。当我们被棘手的问题困住时,不妨缓一缓,等情绪平复、思维沉淀,再看那些曾绞尽脑汁的困扰,答案往往就藏在“缓一缓”的间隙里。
别觉得“缓一缓”是消极的逃避,它其实是一种积极的调整。“欲速则不达”,生活就像一条奔流的河,有时放慢脚步不是停滞,而是为了避开暗礁、调整方向,让往后的路走得更从容、更顺畅。懂得给生活按下“暂停键”,缓一缓,才能在喧嚣里守住内心的平静,在困境中找到破局的答案。
图为作者
|